崑劇

要介紹崑劇之前首先要先提到崑曲。崑曲是中華戲曲之一,發源自初,發源地為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崑曲是流傳於蘇州上海無錫一帶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 --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崑曲以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於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而戲曲中的唱唸做打是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也是戲曲表演的四項基本功。戲曲的,不是穿插在戲裡的獨立的聲樂表演,而是為了塑造人物性格,因此,劇目中的唱段是根據劇情和人物情感的發展需要來安排的。一般的情節唱得不多,在劇中人情緒特別激動矛盾衝突激烈的時候通常會有大段的唱。戲曲中的唸白是一種音樂化了的語言。唸白大致分為兩類:一、散白。它的特點是接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如京劇中的京白、崑曲中的蘇白以及一些地方戲中的方言白等。二、韻白。它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舞台語言,它與生活中的語言有較大的距離,聲調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性。戲曲中的『』指的是形體動作。包括手、眼、身、步的各種程式和甩髮、水袖等技法。演員運用這些動作突出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在戲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一般分為『把子功』和『毯子功』兩類,刀槍劍戟之類的對打屬於『把子功』。在地毯上翻滾跌撲的技藝統稱『毯子功』。戲曲中唱唸做打都不是單獨運用的,而是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崑劇演出的劇本也被稱做明清傳奇,傳奇一般都有四五十齣之多,人物眾多,結構複雜,篇幅較長,開場結尾、人物出場等都有比較固定的格局。舞台上搬演一部傳奇的完整故事情節,稱為「全本戲」。但從明代末期開始,人們開始將全本戲中一些叫精彩的、在情節上有相對完整性的「折」單獨演出,稱為「折子戲」。到清代康熙年間,折子戲演出已蔚然成風。折子戲由於經常演出,不斷加工,情節和表演往往更精煉完整。乾隆年間編選的『綴白裘』的問世,標誌著崑曲演出由全本傳奇時期過渡到折子戲時期。其中崑山腔、弋陽腔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在音樂演唱中,南曲和北曲交替使用,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差異和劇情的起伏。另外,不同的聲腔有不同的特色,如崑山腔流麗悠遠、委婉細膩。弋陽腔則直率奔放、熱烈激昂。

在劇目題材上,崑山腔以愛情故事為主。弋陽腔由於長期活躍在廣大農村,已演出歷史故事戲見長,他把民間武術、雜技融合到戲劇表演之中,史戲曲武打戲有了嶄新的面貌。

明清傳奇的傳世名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及『浣紗記』、『寶劍記』、『鳴鳳記』等。

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

 

京劇

京劇又稱京戲,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以及現在的台灣又稱為平劇國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佈全國。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漢劇,並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臉譜是運用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以象徵人物的性格和品質。臉譜的根源大致以以下兩個來源為主:

1.祭舞面具說:源於古代祭典所用面具,像驅逐旱魃的儺舞,使用兇寧的面具來突出惡魔可怕的形象。

2.樂舞面具說:歷史傳說中北齊的蘭陵王面目秀美,作戰時戴上威猛的面具,以懾服敵人。

後來,由於俳優頭罩面具,在舞臺施展動作,究竟不自然,而且無法操縱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來表達現實人物的情緒,於是逐漸放棄面具,於是發展到以臉譜替代面具,提高面部化粧的戲劇功能。臉譜的作用可歸納成四點:1.暗示性格 2.介紹特點 3.褒貶善惡 4.明辨美醜

基本可分為十類:紅、白、黑、黃、藍(青)、綠、紫、粉紅(灰)、金和銀。

紅:表示忠勇正直、義薄雲天、精忠報國、有血性,如關羽岳飛姜維常遇春穎考叔趙匡胤吳漢關勝

白:表示奸詐狠毒、笑裏藏刀、工於心計,如曹操秦檜趙高董卓魏忠賢嚴嵩司馬懿

黑:表示剛正、魯莽、勇猛、粗中有細,如包拯張飛項羽李逵

黃:表示兇狠殘暴、有勇無謀、富有心機,如典韋宇文成都

藍(青):表示中性、猛烈、暴躁、草莽英雄,如夏侯惇程咬金竇爾敦馬武

綠:表示妖魔鬼怪,如蠍子精

紫:表示肅穆、穩重,富有正義感,如專諸張郃荊軻

粉紅(灰):表示年邁老弱、血氣衰弱,如黃忠嚴顏廉頗

金和銀:表示神秘、高貴、莊嚴,代表妖神佛一類。如如來佛孫悟空

傳統戲劇的服裝統稱為『行頭』,保留了明朝服飾的特點。這些行頭依角色身分和行當來穿着,無時代、地域或季節的限制,一套行頭通常可以在不同的情形下穿着。也就是說,同一套行頭在不同的劇目裏,各表現不同的角色。

京劇的道具十分寫意,比如一隻馬鞭就代表了胯下坐騎,兩面繡着車輪的旗子就可以代表一輛車,而坐車人實際是走着。

 

崑劇和京劇有何不同?

曾有人比喻崑曲像太極拳,柔而內斂;京劇則像少林拳,外露而陽剛。 
崑曲是百戲之母→京劇與崑曲間有一定的傳承關係, 
至於二者間的不同… 
簡單的說~ 
(一)形成的時間地點不同 
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明朝嘉靖年間(約西元1522年),由魏良輔為首的一批文人、藝術家,對崑山腔進行重要的改革,形成人稱「水磨調」的崑曲。 
京劇:清朝初年,流傳在湖北、安徽、的二黃腔和流傳陝西的西皮腔逐漸合流,稱為「皮黃」。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祝壽,更受到皇室喜愛,從此藝人留在北京發展,逐漸形成今天「京腔京調」的京劇。 
(二)聲腔不同 
崑曲:崑山腔 
京劇:皮黃腔 
(三):方言不同 
崑曲:中州語系 
京劇:湖廣音北京化 
(四)音樂體製 
崑曲:曲牌聯套體(許多曲子,依照一定的規律,組合成一完整的音樂體系) 
京劇:板式變化體(節奏) 
(五)文學結構 
崑曲:詞曲系(文學結構以詞牌和曲牌的規律為基準) 
京劇:詩贊系(多以固定字數的詩句為其韻文結構的基礎) 
(六)伴奏樂器 
崑曲:以笛為主 
京劇:以京胡為主 

另外,崑曲在表演上比較嚴謹,在演唱方面每個拍子、音高、都不能更動, 
傳統的崑曲也沒有過門(間奏、過奏),所以在演唱時,找對地方「換氣」、「偷氣」是很重要的。國光劇團一級演員高蕙蘭說,崑曲中唱曲與身段的搭配比較準確,唱到哪兒,身段就做到哪兒。台上的走位也很講究,誰轉到那個角度都要算好,務必在台上呈現最美的組合。 
京劇在表演上就比較自由,演員可依自己的情況唱高一點或低一點,可依情緒拉長音、視情況做表演上的調整。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昆曲

                  http://hk.chiculture.net/0519/html/c07/0519c07.html

                  http://hk.chiculture.net/0519/html/c05/0519c05.html

                  http://hk.chiculture.net/0520/html/c01/0520c23.html

                  http://www.wikiwand.com/zh-hk/京剧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219000014KK175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