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海女文化 -- by Peggy

海女1.jpg   海女的配備

海女(韓語:해녀(Haenyeo),是指韓國濟州傳統的女潛水員她們的工作被稱為趕海(물질。因為獨特的潛水方式、嚴謹的階級組織、海神祭典以及半母系社會,在201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女們將自己的工作稱為「水工」,指運用自由潛水方式漁獵,不配戴氧氣筒和任何水下供氧設備,依靠單一口氣來回水面。海女是熟練的潛水師,她們可以在水下憋氣2分鐘並下潛到10-20米深的水裡面。每天潛水100多次,工作7小時,一年工作90天,儘管臘月寒冬,仍在海水裡採集獵物,如鮑魚、章魚、海膽、海參、海螺、鹿尾菜、甲殼類動物等等。在每次下水前,她們會手牽手祈禱,祈求「潛嫂」(Jamsugut,海洋女神)保佑她們安全和豐收。在潛水幾分鐘後,她們會探出頭來,通過吹哨和其他海女交流。

現代海女的裝備僅有:膠鞋、潛水衣護目鏡救生繩,還要身負工具:尖和漁網,還有在海中休息時依靠的圓形浮球(Tewak),有時需要背負幾十公斤的收穫。在生理方面,海女擁有絕佳的肺容量、抗壓性和抗寒能力,還有敏捷的神經可以閃躲大魚,比如章魚和鯊魚。上岸後海女們會聚集在海邊的小屋(Bulteok)盥洗、休息,一邊圍著火堆前輩會一邊教授知識技能。

趕海分成兩種形式:從岸邊出發(gotmuljil)和坐船出海再潛水(baetmuljil),岸邊出發是直接游泳至潛水處,所以地點會離村莊較近,資歷淺的和年長的海女會選擇這種方式,坐船出海的會準備火盆避免潛水後失溫。這樣的潛水技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及個人經驗的累積,只有在她們能夠精確掌握在水下的氧氣及壓力和對水面的距離估測時,她們才能上工,錯估剩下多少氧氣是十分危險的事,也影響著個人收穫的能力。

在過去,女孩從7歲開始就會被訓練成海女。據濟州海女博物館(Jeju Haenyeo Museum)的介紹:1965年,海女的數量達到頂峰,有超過23,000名。這大約是當時15歲以上女性總人口的21%,是島上漁業從業人員的近80%。但近幾十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離開濟州島,選擇更現代的工作,濟州海女的數量在減少,年齡也在變老。根據當地政府的數據,目前海女還剩下不到4000人,其中84%的人年齡在60歲或以上。海女的工作年齡從15歲到70至80歲,或是更高齡。

雖然近幾十年來,海女透過販售海產給當地漁民獲得不錯的收入,但從歷史上看,她們的職業一直被認為是辛苦而且地位低等。因為許多海女會在工作中死亡,並且做這個職業很容易患上潛水伕病和關節炎。

雖然她們採捕到的食物常常出現在韓國的餐桌上,但她們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或是掌控業務自主權。

海女的工作環境充滿危險,單人的海女無法存活,為了安全,她們會成群入海,並擁有明確的階級區分,地位由高到低主要分別為:上軍、中軍、下軍,往上還有大上軍, 往下是潛水童軍。她們嚴守這個階級,年輕的海女會避開年老或虛弱的海女潛水的淺海,甚至連在岸上的休息位置也依照地位區分。要成為上軍的條件有實力、年齡和品行,都兼顧的海女才能帶領海女共同體,而大上軍為領袖。

除了卓越的自由潛水技能,海女還以強烈的社區意識而聞名。海女平均分配她們的利潤,在懷孕、疾病和家庭危機中相互支持。

在濟州島有大約100個海女群體,原則上一個村莊一個群體,群體之間有嚴格的界線規定、海產的區分和捕抓的方法,以確保海洋的永續。最賦予每個成員責任感的活動是每年兩到三次的海岸清理活動(The Gaettakie),海女會從他們的母親和前輩學習清理方法,主要清理海岸岩石上的海草(badangpul)。

在1980年代之後,在海藻養殖開始之前,採收海藻和曬乾作業是整個海女社會最重要的事,海女的家人都會來幫忙。曬乾後分裝成一袋30或一袋60公斤販售,不論個人的採獲數量,海藻是公共財產。

海女的知識範圍包含海洋、潮汐海洋生物和經驗,她們能認出海洋地形、海水漲退,以及海洋生物的生態習性,她們知道海中的每塊石頭及每個物種的分布地,並且遵循永續的方式捕撈(heotmurae),嚴格禁止在繁殖期間抓捕生物,禁止捕捉太小的生物,如寬度7公分以下的海螺、3.5公分以下的小鮑魚和10公分以下的鮑魚,同時她們認為過度捕撈這種貪心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遏止慾望是最重要的課題。海女對自然特別擁有感情,也懂得珍惜,她們不只是最了解大海的人,也被稱為生態的保護者。

由於濟州的大部分經濟來源於海產,所以這成為了主要經濟來源。也可以說女性比男性更適合潛水的工作,因為她們的體脂肪可以幫助保溫而且比男性更適合游泳。因此,她們往往會成為是一個家庭的「家長」。這裡的性別地位幾乎倒置。男性通常從事在家帶孩子和購物的工作,而女性則承擔起賺錢養家的重任。

即使海女在島嶼經濟上有著重要貢獻,過去海女因沒有潛水衣,自製的潛水服裝暴露體膚,而被島民罵為「潛女」意指「放蕩的女性」,從事這個職業並不受人尊重。經過長時間的污名化認同,海女們拒絕工作時被他人拍攝,不喜歡被別人談論,甚至不希望海女紀錄片在濟州上映。

韓國本島社會受到儒家影響,是男尊女卑的,相較之下,濟州島顯得很不一樣,深受海女文化的影響,濟州女性是性別平等的代表,在社會上和家庭經濟上能維持獨立,如出海或農耕,而男性負責採買和育兒,從餐桌上也可以看出不同,濟州島的傳統餐桌是圓形的,家庭成員可以一起吃飯,而本島是單桌分餐制,按照身份差異擺桌,另外還有祈求趕海平安的海神祭典也只有女性能夠參加,以女性為中心的濟州還保有母系社會的痕跡,如濟州島的離婚率是韓國最高的,被認為是源自於海女經濟上的獨立。

過去海女工作時只穿自製棉質服裝,稱為海女服,平時則穿一種葛布製的衣服,稱為褐衣。直到1970年代日本製的橡膠潛水服才普及化。目前政府也為了保存傳統為她們購買潛水服。

困境高齡化的問題在海女之間特別嚴重,村莊潛水組織的管理人Kim Hong-chul也說:「現存的海女們是最後的海女,這些海女之所以選擇這個職業是因為缺乏教育沒有其他工作選擇,而現代的濟州女性有不同的追求,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困境。」 隨著高齡海女們生理機能退化,本來就很險峻的工作似乎更加危險。海女在工作時時常遇到食人鯊魚、雷擊、暴雨,也可能在工作時發病導致溺水,最常見的為心肌梗塞。《水下呼吸》紀錄片的導演高英希在牛島觀察海女生活七年後發現,每年都會發生死亡事故,超過一半的死因為在水下呼吸,因此取為片名。

同時,海水水溫上升造成的「白化現象」、海洋資源的枯竭和養殖業的發達都是海女文化發展的阻力。

濟州政府於2007年開辦翰林海女學校,在該學校充分學習和實踐以後可以獲得海女資格證,向海女協會登記成為真正的海女,對於在學的海女提供專業文化及潛水健康管理課程,且補助學費的90%,目的就是為了不讓濟州的代表文化斷後,但每年只有幾十名畢業生,而畢業後從事這一行業的學生更少。

海女博物館.jpg  海女博物館

政府為了完整保存獨特的海女文化,於2006年設立了海女博物館,館內展出海女生活的各個場景和工具服裝的模型,詳細介紹海女文化,結合體驗館、美術館,並自2015年開辦海女文化學院,聘請海女及專業學者針對大眾講課,讓更多人知道海女的價值。

濟州 Aqua Planet 海洋世界.jpg   Aqua Planet海洋世界

另外在濟州Aqua Planet海洋世界有著海女表演秀,邀請海女在超大型水槽以平時的模樣進行捕撈,讓大眾可以直接視覺體驗海女的工作。

儘管做了這些努力,仍然很少有年輕人能承受這一職業的身心壓力。

此外,日本也有海女,主要採集珍珠、鮑魚,在日本由南至北九個縣的海岸均有海女文化。

 

資料來源:

1. 維基百科

2.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891?template=fashion

3. 圖片來源: 網路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的頭像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會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