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來自網路
世界畜牧業發展趨向
朱丕榮
畜牧業是從事動物飼養繁殖和動物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經營種類多、範圍廣,包括牛、馬、驢、騾、駱駝、豬、羊、雞、鴨、鵝、鴕鳥、鵪鶉、兔等家畜禽飼養和鹿、麝、狐狸、貂等經濟獸類的馴養業以及養蜂業等。
發展畜牧業,能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農副產品和草、樹葉等),為人類提供生活所需要的肉蛋奶等副食品,為輕工業提供皮、毛、羽等原料,為農村提供役畜力,增加農家有機肥料,同時可充分利用家庭剩餘勞動力,積累資本,增加收入。對於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畜牧業是世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畜牧業的發展水準,一般能反映一個國家農業整體發達程度和居民生活水準。不少發達國家都是農牧並重的。如美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西歐各國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大都超過1/2,如德國占61%,法國占70%以上,英國占60%以上。北歐則以畜牧業為主,丹麥、瑞典是歐洲肉奶及其製品的供應基地。東歐國家也重視發展畜牧業,蘇俄獨聯體、捷克的畜牧業比重均占50%以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占45%左右。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60%,新西蘭占80%。亞洲的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力發展畜牧業,現在已占農業總產值30%以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畜牧業比重也在逐步增長,一般也要占20%以上。中國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1978年為15%,2007年上升到33%。
從全球畜牧業生產制度看,大體分三類:①放牧型,世界草地面積31.5億公頃,占陸地總面積24%,為耕地的1.2倍,分佈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為主。經營一般較為粗放,致使草地資源退化。在一些半乾旱地區逐步向集約化和農牧結合的混合農作制
發展。其肉奶產量約占世界10%。②農牧結合的混合農作制。充分利用穀物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優勢,飼養畜牧業,實行農牧結合經營。發展中國家則以自給性家庭經營為主,但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較多的畜產品。③城郊生產制(商品化、工廠化生產)。由於城市化發展,對畜產品消費需求迅速增長,日益向集約化、工廠化生產制進展,並開展區域協作,農牧結合、產供銷一體化經營,能更好提供肉、奶、蛋產品,保障供應市民需要。
從全球畜群結構看,大體分6種類型:①以養牛主導型。如拉美的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墨西哥等為代表,印度是養牛最多的國家,但受宗教影響,不屠宰牛。②養羊主導型。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蒙古和土耳其為代表,羊的頭數一般占牲畜存欄數的一半以上。③養豬主導型,如日本、丹麥、匈牙利和中國等為代表,豬的頭數一般占畜生存欄數的60%以上。④牛、羊並重型。如埃及、智利、南非等為代表,牛占牲畜存欄數的1/2,羊占牲畜存欄數的40%以上。⑤牛、豬並重型。如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牛豬約各占一半。⑥牛、羊、豬並重型。如義大利、英國、法國等,一般牛、羊、豬各占1/3。
從全球畜種變化看,養馬業與耕牛飼養因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所下降。肉類生產中,豬肉仍居首位,保持30~40%,牛肉有所下降,羊肉比重仍少;由於現代化養雞業迅猛發展,禽肉增長很快,已成為人們肉食消費中的重要來源之一。
畜產品增長趨勢
世界畜牧業,由於各國政府重視,科技進步,生產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畜產品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對於增加農村收入、活躍市場、改善人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世界肉類產量:1980年13653萬噸,1990年17977萬噸,2000年23201萬噸。2006年27288.36萬噸,比1980年增長一倍,其中豬肉10560萬噸占30.86%,牛肉6103.3萬噸占22.5%,綿羊肉863.28萬噸占3.16%,山羊肉494.51萬噸占1.81%,雞肉7305.94萬噸占26.7%,鴨肉384.62萬噸占1.4%。2006年蛋類總產量6653.22萬噸,奶類總產量65378.9萬噸。2003年羊毛總產量213.8萬噸。世界牲畜存欄數,1990年牛14.44億頭,豬8.576億頭,羊17.845億隻;2004年牛13.345億頭,其中水牛1.727億頭,豬9.517億頭。山羊7.8億隻,綿羊10.387億隻。
(一)世界養牛業:牛的分佈廣、數量多、效益大、世界牛存欄數,1975年11.8億頭,1995年13.06億頭,2004年13.345億頭。牛不但提供肉、奶、皮等,在發展中國家提供畜力,也是有機肥料的來源,牛皮是制革工業的原料。
牛的存欄數中,發展中國家占70%以上,以亞洲居多,但其產的牛肉和奶量占的比重並不很大,因為役用牛為主,肉、奶牛占次要地位,特別是印度,受宗教影響,奉為神牛,不屠宰,老殘牛很多。近30年來,中國、日本的奶牛、肉牛業發展較快,印度的奶牛業也很有起色。拉丁美洲、歐洲養牛也多,其次為非洲,北美和大洋洲。
1、肉牛業:牛肉在肉類產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1980年世界牛肉總產量是4717萬噸,占肉類總產量的35%,1990年牛肉產量5360萬噸,占肉類總產量的30.4%,2006年牛肉產量6103.3萬噸,占肉類總產量的22.3%。肉牛品種改良趨向,屬體型小、早熟、易肥的品種逐漸淘汰,傾向選用體型大、增重快、瘦肉多、肉質好、飼料報酬高的品種;西方國家著重發展乳肉或肉乳兼用型品種,東方國家如中、日、韓等國多採用雜交,重視保持本國牛種特色,發揮雜交優勢。國外奶用肉牛也發展也很快。如歐盟生產的牛肉45%來自奶牛群(奶公犢,淘汰母牛、低產母牛),美國肉牛30%來自奶牛,日本牛肉的一半來自奶牛群。
2、奶牛業:牛奶是很好的營養食品,每500克 中含蛋白質15.5克 ,脂肪16克 ,乳糖22.5克 、鈣600毫克,易為人體吸收。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牛奶生產。上世紀50年代美國發起開展“三杯奶”運動。70年代印度掀起“白色革命洪流行動”。日本二次大戰後開展“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學童奶計畫,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世界奶類產量:1977~1979年平均4.495億噸,2000年5.67億噸,2004年6.13億噸,其中牛奶5.158億噸,占84%,2006年6.537億噸,其中印度占14.6%,美國占12.6%,俄羅斯占5.65%,中國改革開放後,牛奶產量發展很快,1980年奶類產量136.7萬噸,其中牛奶114.1萬噸;2004年2368.4萬噸,其中牛奶2260.6萬噸,2007年牛奶產量3509萬噸。
世界人均奶類年佔有量約103公斤 ,其中發達國家平均312公斤 ,新西蘭2700多公斤,發展中國家平均36.5公斤 ,其中印度1996年77公斤 ,中國2007年26.7公斤 。
荷蘭是世界奶牛業水準最高的國家,奶牛良種是黑白花牛,每頭年均產奶量近7000公斤 ,每年出口種牛和冷凍精液。
(二)養豬業:豬肉是世界最為普遍的肉食品,占人們肉食的30%多。養豬業是畜牧業中發展較快的產業之一。世界豬存欄數,1975年6.84億頭,1995年9億頭。2004年9.5億多頭,其中中國4.8億多頭,占一半。2006年世界豬肉總產量1.05億噸,比1980年增長一倍。法國、巴西、加拿大、丹麥、波蘭、越南、俄羅斯等國也是主要豬肉生產國,出欄率以丹麥為最高,平均為190。亞洲一些國家利用豬的雜食性、飼料要求不高、繁殖快、適應性廣等優勢,來解決肉食短缺。如越南豬肉占肉類70%以上,朝鮮占68%。
養豬業的發展趨向,採用品種由脂肪型向瘦肉型發展;經營由副業生產向集約化、商品化、專業化、工廠化方面發展。發達國家的養豬場主體規模由1000頭到1萬頭。
(三)養羊業:二次大戰前,國際養羊業一般以飼養毛用羊為主,肉用羊為輔。隨著化纖合成工業和服裝業的迅速發展,羊毛在紡織工業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而由於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對羊肉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羊肉的生產效益顯著高於羊毛生產。因此,世界養羊業由毛用型向肉用型或毛肉兼用型方向發展;羊肉生產又向提高品質方面發展,著重生產瘦肉率高、脂肪含量少的優質羊肉,特別是喜愛羔羊肉;注意改良山羊品種,發展奶山羊和馬海山羊,培育細毛綿羊。
世界羊的存欄數:1994年17.023億隻,2004年18.18億隻,其中山羊7.8億隻,占42.8%,綿羊10.38億隻,占57.2%。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以綿羊為主,亞洲、非洲則以綿羊和山羊兼有。中國養羊存欄數2004年3.65億隻,其中山羊1.95億隻,綿羊1.7億隻,占世界總數20%,居世界首位。印度居第二位,以山羊為主,澳大利亞居第三位,大部是綿羊。還有蘇丹、巴基斯坦、伊朗、尼日利亞、孟加拉、索馬里、巴西等國產羊較多。
世界羊肉總產量1990年950萬噸,2006年1357.79萬噸,其中綿羊肉863.28萬噸(中國254萬噸,占29.4%);山羊肉494.51萬噸(中國216.06萬噸,占43.69%)。羊肉具有肉肌纖維較細,肌間含脂豐富、柔嫩多汁,口感較好,羊肉膽固醇含量低,富有營養。英、美、法、新西蘭等國生產以肉羊為主。
世界羊毛產量:1980年279萬噸,1990年334萬噸,2000年232.3萬噸,2003年213.85萬噸。羊毛產量以澳大利亞居多,約占世界的60%以上,中國約占30%左右。
(四)家禽業:經人類長期馴化和培育而成,在飼養條件下能正常生存繁衍,並能為人類提供大量的肉、蛋、羽毛等產品的鳥類,主要包括雞、鴨、鵝、火雞、鵪鶉、珠雞、鴕鳥等。其中雞、鴨和鵪鶉又分化出蛋用和肉用兩種類型,其餘家禽多為肉用,鵝、鴨合稱水禽。
養禽業的特點是①禽肉、蛋營養價值高,蛋食用簡便。②生產週期短,繁殖力強。③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④科技發展,生產規模化、產業化,配合飼料工業發達,加快了發展速度。
1、世界禽肉產量增長很快。1990年世界禽肉總產量3990萬噸,占肉類總產量22.8%,2004年禽肉總產量7822.5萬噸,占肉類總產量30%。雞是家禽飼養業的主要種類。禽肉生產以美國最多,中國、巴西、法國、墨西哥、英國、泰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西班牙、阿根廷也是主要生產國。中國家禽存欄數2000年81億多隻,2006年101.8億多隻,禽肉產量2000年1207.5萬噸,2006年1506.6萬噸。
2、禽蛋:世界禽蛋總產量1990年3755.4萬噸,1999年5345萬噸,2004年6277.6萬噸,其中雞蛋5786.2萬噸,2006年禽蛋總產量6653萬噸,其中中國產2985.5萬噸,占世界44.87%。
養禽業的發展趨勢:①縮短肉雞的育肥期,已由過去90多天縮短到42田,預計肉雞育肥期將為35天,活重可達1.8~2公斤 。②降低飼料耗量,目前每增1公斤 消耗飼料已從3.84公斤 減少到2公斤 ,即將培育出每增1公斤 耗料不到1.5公斤 的新型雞種。③提高母雞的繁殖力,產蛋延長到76~80周令,並保證末期產蛋率不低於65%。④改善胴體品質,肉雞胸肌出肉率由13~17%提高到20~22%,屠宰率按活重超過70%。⑤改進飼養技術和配合飼料,力求降低生產成本。
畜牧業面臨的新挑戰
(一)畜牧種畜品種趨向單一,遺傳資源減少。現代畜禽遺傳育種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造成了許多畜產的專門化品種,儘管提高了生產水準,但一些相對低產的地方品種逐步被淘汰,原有地方品種數量銳減,甚至滅絕或處於瀕危狀況。品種多樣性的減少,將影響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重視保存一些適應特定條件下的家畜品種,推廣人工授精,促進當地家畜品種選育與改良,通過多次排卵、胚胎移植技術,保存珍貴品種,維護生物的多樣性。
(二)飼料糧與畜產品安全問題。當今人口食糧緊張,要解決缺糧與營養不良的任務十分艱巨。世界飼料糧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增長很快。2007年世界飼料糧占糧食總產量的35%,而1969年~1971年時平均僅占15%。為了緩和飼料糧與人爭糧之間的矛盾,要種植飼料作物,充分利用農副產品,發展生物飼料(微生物轉化)等開闢與增加飼料來源。隨著畜牧業的集約化、現代化,飼料工業發展很快。按照畜禽營養需要進行科學配方的配合飼料成為重要產業,其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工業飼料中的添加劑的使用處於混亂狀態,有含銅、有機砷製劑、催眠類物質、激素類添加劑以及瘦肉精、抗生素等藥物,雖有促進牲畜生長和飼料轉化作用,但含有污染,最終危害人體健康。2008年發生的牛奶、乳製品、雞蛋的“三聚氰胺”,釀成嬰兒疾病;豬牛肉的“二惡英”,可能致癌等事故,值得吸取教訓。今後必須加強對飼料和畜產品的檢驗檢查制度,並從立法上杜絕在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摻入有害的藥物,確保畜產品安全。
(三)養畜業污染環境問題。畜牧生產所排放出的氨氣、硫化氨、惡臭、粉塵,對人畜均有危害,惡臭物質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以及銅、鐵、鋅、磷等和病毒微生物,家畜糞便與污水,都會污染環境與水源。今後需考慮飼養場選址條件和衛生設施,通過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菌劑,對畜牧糞便進行處理,以及興辦沼氣工程等積極措施,減少與防治污染,淨化環境。
(四)畜禽疫病防治問題。多年來,一些歐洲國家、日本等發生過瘋牛病、牛瘟,牛、羊、豬的口蹄疫傳染病;亞洲不少國家相繼發生過禽流感以及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疫情嚴重,造成很大損失。應當吸取教訓,積極改善基礎設施,包括實驗室、診斷服務和檢疫措施,控制疫病發展。同時要切實做好一些寄生蟲引起的慢性疾病(如蜱病、錐蟲病、螺旋蠅等)、營養和生殖方面的疫病防治及家畜生產衛生工作。
(五)認真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問題。世界牧場、草場面積31億多公頃。但在草地畜牧業中,只重視存欄數增長,不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毀草墾荒、超載過牧,造成草場退化生態惡化。非洲36個國家的草場退化 5000萬平方公里,中國天然草場4億公頃 中有1/3退化、沙化、鹼化。亟需改變粗放經營、控制載畜量,提倡輪牧休閒,圍欄保護,發展人工種草,改良草場,禁止亂墾草原、亂控野生植物,防治病蟲、鼠害,防止草原火災等措施,推進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後畜牧業的發展,需要統籌兼顧畜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增強畜牧業支撐體系與品質安全監測體系建設;繼續進行畜牧業結構調整,使資源配置更趨合理;加強草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加快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建設,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與品質、效益和生態並重的方向轉變,走優質、高產、安全、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畜產品競爭力增強,為實現畜牧業現代化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農業部外事司原司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