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奧黛麗」這本書是瑪格麗特・卡迪洛所創作的第一本童書,她是在中學「變妝遊行」課程中第一次認識奧黛麗・赫本,一開始她因為奧黛麗主演的電影而受她吸引,然而透過寫這本書她發現奧黛麗電影之外的人生遠比電影裡還要引人入勝。她說奧黛麗教會了她每個女孩都需要學習的事-作自己。
★繪本內容大意:
奧黛麗一心一意想成為芭蕾舞者,但她的個子太高、腳太大,脖子也太長,雖然如此,奧黛麗還是持續跳舞。她的哥哥嘲笑她,而且總是遠離她的芭蕾世界,只有媽媽能夠理解,「奧黛麗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她想要成為全歐洲最頂尖的芭蕾舞者。媽媽提醒她,還有許多事比成名更重要,「親愛的,要永遠對人和善,對待別人比自己更重要。」
奧黛麗十歲那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和家人逃到荷蘭,但她仍不顧一切的繼續跳舞,直到戰爭結束。當她發現自己實在太高、練習量也不足,無法成為芭蕾舞者時,她決定嘗試演戲。
她獲得了在紐約百老匯的音樂劇「金粉世界」演出的機會,並主演了第一部好萊塢電影「羅馬假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獎;之後他陸續在幾部好萊塢大片中擴展自己的明星生涯,其中包括「甜姐兒」、「龍鳳配」、「窈窕淑女」、「第凡內早餐」、「修女傳」……,奧黛麗常常飾演內外在都歷經轉變的角色,但真實世界中,她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是誰,以及她從哪裡來。
她總是很苗條,留著短髮,穿著簡單高雅,展現出和她的名字「Audrey」(意思是高貴的人)完全不同的風格,每個城市裡到處都有模仿她的人。她的行為舉止也和其他電影明星不一樣,她總是非常準時,鑽研腳本,力求表現完美。
奧黛麗主演了二十多部電影,可是她最想扮演的角色其實是媽媽。她用心陪伴兒子史恩和陸卡,度過許多快樂的家庭時光。孩子長大後,她決定讓自己的名聲發揮更好的影響力。
1988年,她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慈善大使,她的足跡踏遍世界各地,幫助有需要的小孩。1989年,她在國會發表演說,請他們幫助那些她在各地旅行遇見的小孩,不僅讓基金會的資金增加一倍,還激勵許多演員加入她的行列。因著這樣的努力,1992年奧黛莉榮獲了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奧黛麗的人生並沒有像童話故事一樣,但她選擇用希望戰勝悲傷。不管是電影中的甜美形象、對人展現的和善與仁慈,還是在世界各地那些受她幫助的小孩臉上,都可以看見她的人生傳奇,至今依然持續上演著。
★奧黛麗・赫本生平
1929年05月04日 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1953年09月02日 在好萊塢主演的第一部電影「羅馬假期」開拍
1954年 以「羅馬假期」獲得奧斯卡獎、以「情陷美人魚」獲得東尼獎
同年在拍片時遇見時尚設計師休伯特・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
1954年09月25日 與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結婚(1968年離婚)
1960年07月17日 奧黛麗的長子史恩(Sean)出生
1969年01月18日 奧黛莉與安德利亞・道堤(Andrea Dotti)在羅馬結婚(1982年離婚)
1970年02月08日 奧黛麗次子陸卡(Luca)出生
1980年 與羅伯・瓦德爾(Robert Wolders)在晚宴相遇,他與奧黛麗相伴至終老
1988年-1993年 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慈善大使
1989年04月06日 在國會發表演說
1992年12月11日 榮獲總統自由勳章
1993年01月20日 奧黛麗在瑞士自家中安然過世(享年63歲)
1993年 成為五位畢生榮獲過奧斯卡獎、金球獎、東尼獎、葛萊美獎與艾美獎的人之一
★奧黛麗的感情生活
在《羅馬假期》初次公開上映在世界各國造成轟動,奧黛麗一躍而成大明星時,她邂逅大她12歲的演員梅爾‧法利爾。不過,梅爾已有了三次的離婚經歷,以及和前妻共同生活的四個孩子。奧黛麗不顧母親的反對和梅爾在瑞士盧森結婚時,當時奧黛麗25歲。歷經兩次流產終於在結婚六年後,好不容易在31歲生下自己的孩子。她為生下來的孩子命名為西恩(Sean,意為「神的恩賜」)。因與丈夫合作的角色都評價很差導致她對丈夫的信任動搖,加上梅爾的女性問題導致夫妻感情出現裂痕。但她仍然為了兒子維持了14年的婚姻。
讓奧黛麗從猶豫著要不要離婚到下了最後決定的人,是曾在羅馬大學擔任教授助理的精神科醫師──安德烈‧多蒂。小她9歲的安德烈,舉止溫文儒雅,很擅於傾聽,但他是惡名昭彰的花花公子。奧黛麗一結束第一段婚姻,便和安德烈結婚。婚後4個月懷孕,於40歲生下第二個兒子路卡。雖然安德烈不斷周旋於花邊情事,但因為不想從兒子路卡身邊奪走父親的想法很強烈,奧黛麗直至53歲才離婚。
奧黛麗之所以能下決定斷了第二次的婚姻,其實是因為當時出現一位能夠成為她新伴侶的男性羅伯特‧沃德斯。羅伯特‧沃德斯是一位演員也是一個製作人,比奧黛麗小了7歲,她第一次遇到能把她的心情放在第一的男性。羅伯特對奧黛麗而言,是比丈夫更重要的伴侶,他們之間雖然有強烈的羈絆,但並沒有結婚,他與奧黛麗相伴至終老。
★奧黛麗與紀梵希
當于貝爾 · 德 · 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於 1953 年在他的巴黎工作室首次與奧黛麗 · 赫本會面時,他以為他見到的是另一位當時更有名的赫本——某位名為凱瑟琳的女士。 儘管如此,這位女裝設計師為這位年輕女演員的古怪時尚感所深深著迷——她戴著一隻繡有 「Venezia」 字樣的稻草船夫帽子,彷彿一位餐廳侍者,他同意讓她嘗試一些 1953 年春夏季時裝的樣本。 奧黛麗當時的任務是為《龍鳳配》尋找完美的服裝,她親自挑選了她認為是 「最新潮,最年輕,最激動人心的女裝設計師」---- 紀梵希。
從那首次相遇中這位女演員所挑選,並在《龍鳳配》回家場景中所穿的雙排襟扣、腰部緊束的羊毛女式套裝,——到為《甜姐兒》中她所扮演的書呆子模特兒喬這一角色量身定制的令人難忘的紅色晚禮服,赫本和紀梵希之間的協同作用創造了一些電影史上最轟動的時尚風格。所有風格中最具標誌性的,是為《第凡尼的早餐》所設計的黑色雞尾酒連衣裙,它成為了後來所有小黑裙的原型。
奧黛麗和這位女裝設計師之間的羈絆超越了服裝。隨著雙方職業生涯騰飛,他們的友誼發展成了 「一種婚姻」 ,正如紀梵希所描述的那樣。 這光彩照人的一對經常在巴黎外出用餐,在羅馬聚會並一起出席正式晚會。奧黛麗還邀請紀梵希參加她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時刻,包括她在 1969 年的第二次婚禮,當時她穿著這位設計師打造的淡粉色迷你裙和配搭頭巾。他們彼此之間的自信和信任如此之深,使得她在 1993 年去世之前將其署名為她的遺囑執行人,或她的遺囑調停者。
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就是奧黛麗」繪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