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巴基斯坦的馬拉拉(Malala Yousufzai)跟印度的凱拉西·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和平獎的得主可以獲得一枚勳章、一張獎狀及一筆獎金。當年獎金800萬瑞典克朗約當台幣3100萬由兩人均分。
諾貝爾獎的獎金豐厚,在同一年裡,各項獎金的數額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獎金數額有所變動,其幅度主要取決於市場行情。每項獎金可由獲獎者均分享(最多不超過三人);獎金是讓每位得獎者都有相當於一位教授 20 年的薪水,好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繼續做研究。
諾貝爾獎各項獎金,從1901年開始為15萬瑞典克朗,1981年來到100萬,後來增到1000萬,2011年推動改善財務計畫,得獎者獎金從1000萬降至800萬。2017年獎金則已經來到900萬。2020年又增到1000萬克朗。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的宗旨是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不過該獎項也可以授予符合獲獎條件的機構與組織。
凱拉西·沙提雅提(英語:Kailash Satyarthi,1954年1月11日-),出生於印度中央邦維迪斯哈,印度兒童人權運動家。90年代起,沙提雅提一直活躍於反對印度童工運動,到目前為止,他組織的「拯救童年運動」( Bachpan Bachao Andolan)[已經釋放了超過80000名兒童免受各種形式的奴役,成功的幫助整合康復和教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