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工,多稱為農民工、民工,指的是為了工作從農村移民到城市的人,至2016年已達2.8億人。 最開始的農民工主要以從事建築業為主,接著就是製造業和服務業。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工流動的規模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流動遷徙的形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跨地區流動,隨著沿海地區工商業的重新開始快速發展和對人力資源的一定需求,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大量短期甚至長期遷移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人口流動也稱為「民工潮」;另外一類流動則是農民就近流動到快速發展的本地城鎮。
他們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的私營企業、外資在華工廠、國有企業,在企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一線區域從事體力勞動,行業包括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職業包括工廠工人、建築工人、清潔工人、服務員、售貨員、保姆、保安、小販、個體工商戶、理髮師、司機、流浪乞討人員等等,可能居住在工廠宿舍或在城市與農村相結合的城中村,或者就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單房」等。 中國工會制度無助維護基層職工權益,中國大陸的企業普遍不同程度違反《勞動法》往往是城市被僱傭者中工作條件相對最差、環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體;他們是貧富巨大差距的其中一類壓力承受者,和城鎮居民一樣可能面對通貨膨脹、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壓力,同時也是中國產業工人中人數最大的群體。眾多的青中年農民工進入城市,農村產生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其中大部份農民工跨省外出打工,脫離農村原有的生活社區。文化差異、城市制度差異和思想觀念差異,可能令到他們很難融入城市新的社區,遇到法律糾紛,生活矛盾,感情問題等可能會採用跳樓、跳橋、自殺等方式作不得已的維權,部份農民工亦成為城市的治安及刑事案件的製造者。農民工相對來看處在社會壓力的最底層,可能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成為政府維護社會治安穩定打擊和預防犯罪的主要防範對象。
父母出城打拚,留守孩童成中國社會隱憂
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4 月 22 日 8:23 | 分類 中國觀察 , 人力資源 follow us in feedly
在中國鄉村城市工作機會很少,國內移工成為普遍現象,但父母都出城工作,在法律限制下,只能留下家裡的幼童讓祖父母養育,或是因父母工作地點關係被迫居住在不同城市,這樣的孩子在中國有 7 千萬人之多,成為中國閃耀經濟背後的黑暗一面。
《經濟學人》報導,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發育不健全機率較高,譬如菲律賓研究顯示,媽媽在外地工作的小孩在學校表現比較差,而斯里蘭卡研究被留在家鄉的孩子,體重比平均值低,但中國的問題更大,因為留守孩童數量比全世界總數還多,且大部分是中國限制國內移民導致。
報導認為,中國應該要改變戶口政策以改善這些孩子的前景,中國的戶口政策規定小孩必須在出生地就讀學校才有補貼,以及享有健康照護。現在限制已經有放寬一點,讓技術勞工遷戶口,非技術勞工可以遷到小型城市。但中國必須讓生活在鄉村的人也享有與都市居民同樣的財產權,如可以賣房子,這樣才能讓他們有更多錢安頓家庭。
此外,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小孩,出現性騷擾案例愈來愈多,且報告顯示連老師都正在放棄這些孩子,雖然中國這個幾乎沒有孩童福利系統的國家,政府正在培育赤腳社工,找出這些留守在家鄉的小孩,但目前只接觸到 25 萬人,幾乎只是皮毛而已。
調查顯示,這些在家鄉留守的孩子比同儕更容易有沮喪或情緒不穩的問題,在校表現較差,情感與社會化速度較慢,霸凌與自殺事故頻傳,且未來犯罪的風險較高。
企業在雇用這些移民勞工時,也可以盡力幫出他們改善鄉村兒童的問題,譬如讓勞工在工作時段打電話回家,或是在公司旁設學校,現在工廠很難找到勞工,幫助他們的家庭也符合商業利益。
愈來愈富有的中國同時也製造出不安的世代,從農田到工廠的移動經濟創造高成長,同時也埋下社會混亂的根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