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之繪本Ⅵ.jpeg

資料來源:http://www.mogaoku.net/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距城約25公里,洞若觀火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它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中心。

  莫高窟始建於東晉太和元年(西元366年)。傳說有個名叫樂尊的各黨路過此地,忽然見到金光閃耀,似有千佛顯現,認為這就是佛家的聖地,遂四處募捐,開掘了第一個石窟。消息傳開後,商旅紛紛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這樣一直延續到元代,經歷1000多年。

  敦煌是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的精彩旅遊景點,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更是熱點中的熱點。

  洞窟數目達到492個,塑像2000尊以上,其中最大者33米,最小者僅10釐米。

  壁畫總面積為45000平方米,若將所有壁畫排列起來,就有30公里長。如果說是莫高窟使得敦煌聞名全球的話,那麼,使得莫高窟聞名的就首推這些壁畫,是旅遊時的參觀重點。

  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受最重點的文物保護。

石窟的規模:

  在莫高窟第323窟發現的唐代聖唇元年(西元698年)李克讓修復莫高窟佛龕時所寫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當中記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歷史和緣由;

  據稱在苻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兩位僧侶樂尊和法良行經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身,立即四出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

  石窟分佈圖:

art_scale_g04.gif

  數量:

  自此,這一千多年間便不斷有人在敦煌開鑿石窟,據一些古書記載,石窟數量達千餘個,至今在敦煌地區的石窟區,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等。單是現存在莫高窟的就有700多個,隨著日後考古工作的發掘,數字將不斷增加;在這些洞窟中,只是對留有壁畫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編號,目前就已有492個。

  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若把這些壁畫以一平方米橫向排列,長度可達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無可比擬的歷史畫廊,所以人們喜歡把莫高窟比作"牆壁上的圖書館"。在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還保存著歷代彩塑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以及唐、宋、清、民國等時期的木構建築10餘座。另外,莫高窟曾於1900年發現藏經洞,保存了411世紀的佛教經典、經濟文書、文學、科技、史地資料以及帛畫、紙畫、織染刺繡等文物五萬餘件。

  •   最大面積的敦煌洞窟:是莫高窟第61窟,橫約13米。
  •   最高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層樓之高,裡面的彌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層樓更成為莫高窟最大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誌。
  •   最小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37窟,小得連人也不能進入。
  •   敦煌石窟的繪畫總面積單計莫高窟的便有45000平方米,若把它比作縱高1米的一幅畫來計算,橫長足有45公里之多,這種規模使敦煌石窟堪稱世上最長最大的畫廊。

 

石窟的保護:

  防風沙害的綜合防護工程:

  綿延1600米的敦煌莫高窟位於乾旱的河西走廊西部,地處高大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大河谷。長期受到西北、東北及西南風帶來的風沙危害。早在五代時期,風沙就已危及洞窟的安全,有清沙功德碑為證。1940年代,石窟最底層大部分埋在沙中。195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以後,就把防治沙害列為保護石窟的重點工作,但限於當時的條件及技術,沙害未能得到有效防治。

 

  工程建立的必要性

  防沙網

art_sand_g05.gif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物件,1989年,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及美國蓋蒂保護所共同合作,進行了莫高窟風沙運動規律及風沙防治的研究,並設置了尼龍網防沙柵欄,阻止了主害風向窟洞搬運的沙量,使窟區入沙量減少了60%。但這臨時性防護柵欄附近會形成了新的人工沙隄,一旦積沙高出柵欄,流沙便會長驅直入危及洞窟。因此,為了避免產生新的風沙危害,徹底保護風沙區內文物、經濟設施及人民生命財產,最新的長遠防護方法是由工程、植物、化學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謢工程,從風沙運動規律特徵出發,採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切斷或削弱鳴沙山沙源和固定流沙為目的,以固為主,採用固、阻、輸、導相結合的防護原則,從根本上消除風沙活動對莫高窟的危害。

  整個計畫的建設和研究,是個艱苦而昂貴的保護工程,涉及經費近800萬元人民幣。

 

  工程的規模

  工程範圍包括從鳴沙山東緣至洞窟頂部寬1,500米,長3,000米的沙丘和砂礫質戈壁地段,主要工程措施從西到東依次包括:

  •   高立式柵欄阻沙帶
  •   設置高立式阻沙柵欄,切斷或削弱鳴沙山向窟區搬運的沙源。
  •   草方格沙障固沙帶
  •   在阻沙柵欄內部200米寬的沙丘地段,設置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
  •   植物固沙帶
  •   在靠近沙山地帶,以滴灌(讓水源慢慢逐滴灌溉)方式種植植物,進一步固沙,並可起到綠化和美化作用。

 

  榆林窟加固工程

sand_g03.jpg

  •   礫石壓沙帶
  •   採用礫石鋪壓方法,減小近鳴沙山東緣至窟頂間含沙量較高的沙礫地表風蝕,並使少量進入戈壁帶的沙粒,在不飽和氣流作用下進行輸導,不致於形成風沙沉積。
  •   窟頂化學固沙帶
  •   在不飽和氣流作用下,窟頂易遭受風蝕,須採用化學方法進行加固
  •   人工沙隄
  •   對目前尼龍網阻沙柵欄附近形成的人工沙隄,採用人工和自然方法進行清除,以免留下隱患。

 

  科研與實驗的配合

  •   風沙運動規律的觀測
  •   包括戈壁風沙流的野外觀測、風洞模擬實驗及地形圖測量等,為防護帶的設置提供科學依據。
  •   防護體系綜合效益的觀測
  •   包括體系建立後輸沙率、戈壁風沙流、地表形態的變化等,進一步探討並完善整個防護機制。
  •   相關技術及新材料的測驗研究
  •   包括多風向條件下阻沙柵欄和草方格沙障的設置技術、防護材料的篩選、礫石壓沙工藝及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建立相應的防護技術參數資料庫。

 

佛教價值: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薩的容貌姿態是最優美、最豐富、最動人的,菩薩像展示了東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稱為“東方維納斯”,她的畫像被世人稱為“東方聖母”。

  敦煌石窟中,幾乎窟窟都有說法圖,經變畫。這些說法圖和經變畫中都繪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說法圖和經變畫,僅經變畫中的菩薩像,就會數在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藝術價值:

  敦煌藝術是歷代畫家們創意性的傑作。在壁畫當中,沒有完全相同的東西,即使是描繪同樣經變內容的藝術作品,畫家們也是根據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社會價值:

  敦煌藝術在社會價值方面也有充分體現。首先,壁畫中以描寫人物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飾及紡織物的圖形,不但歷史風格各異,而且有許多少數民族和國外的服飾紋樣。這充分體現敦煌這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昔日的輝煌,這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服飾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在敦煌壁畫中,還表現了歷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如: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商貿;軍事和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和史料;也是中國古代生活的寫照;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記錄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說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館。1000年間的中國古代民俗概貌活現於壁畫之上,不僅包括現今已看不到的事象,還包括流傳到今天的民俗民風。由於紙絹繪畫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畫真跡已絕無僅有,敦煌壁畫堪稱珍貴記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