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阿拉伯文:مصر القديمة)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一段時間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前4千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前343年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後王朝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見「歷史」一節)。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1] 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統,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其統治者稱為法老,因此又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2]。古埃及的國土緊密分布在尼羅河周圍的狹長地帶,是典型的水力帝國[來源請求]。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埃及學」。
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同尼羅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古埃及時,尼羅河幾乎每年都泛濫,淹沒農田,但同時也使被淹沒的土地成為肥沃的耕地。尼羅河還為古埃及人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使人們比較容易的來往於河畔的各個城市之間。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綿延數千年而不間斷,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對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地理環境,古埃及北面和東面分別是地中海和紅海,而西面則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東北部有一個通道通過西奈半島通往西亞。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進入埃及,從而保證了古埃及文明的延續。相比較起來,周圍相對開放的同時代的兩河流域文明則經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
埃及概況
2008年12月19日09:2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E-mail推薦: |
獨立日:2月28日(1922年)
國慶日: 7月23日(195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國徽: 為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象征勝利、勇敢和忠誠,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鷹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國花:蓮花
國石:橄欖石
國家政要: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Mohammed Hosni Mubarak),1981年10月當選,1987年10月、1993年10月、1999年9月三次連任,2005年9月,穆巴拉克在埃及歷史上首次有多名候選人參加的總統選舉中贏得壓倒性勝利,第五次當選埃及總統。總理艾哈邁德·納齊夫(Ahmed Nazef) ,2004年7月任職,2005年12月再次被任命為總理 。
自然地理:面積100.145萬平方公裡。地跨亞、非兩洲,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埃及大部分領土位於非洲東北部,隻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埃及有約2900公裡的海岸線,但卻是典型的沙漠之國,全境96%為沙漠。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埃及1350公裡,被稱為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羅河兩岸形成的狹長河谷和入海處形成的三角洲,是埃及最富饒的地區。雖然這片地區僅佔國土面積的4%,但卻聚居著全國99%的人口。蘇伊士運河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沖,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裡)。全境干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侯,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侯,炎熱干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使農作物受害。
人口:7870萬(截至2008年5月1日) ,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河谷和三角洲。主要是阿拉伯人。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是遜尼派,佔總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約佔16%。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首都:開羅(Cairo),人口789. 9萬(2006年1月),是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開羅人口約1665萬(2003年1月),夏季平均氣溫最高34. 2℃,最低20. 8℃﹔冬季最高19. 9℃,最低9. 7℃。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6個省,省下設縣、市、區和村。
簡史:埃及歷史悠久,公元前3200年就出現奴隸制的統一國家。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埃及曾多次遭受外來入侵,先后被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征服。19世紀末,埃及被英軍佔領,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掌握了國家政權,結束了外國人統治埃及的歷史。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成立,1971年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政治:永久憲法於1971年9月11日經公民投票通過。憲法規定埃及是“以勞動人民力量聯盟為基礎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任期6年,任命副總統、總理及內閣部長,以及解散人民議會,在特殊時期可採取緊急措施﹔在人民議會(立法機關)閉會期間,還可通過頒布法令進行統治。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規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黨制基礎上”﹔“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文。人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議會的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主持制定和修改憲法﹔決定國家總政策﹔批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國家預算、決算,並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協商會議是薩達特總統於1979年提出建立並寫入憲法的。1980年11月1日,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協商會議議員其中三分之二由各階層、機構和派別選舉產生,其中一半應是工人和農民﹔三分之一由總統任命。根據憲法規定,協商會議是與人民議會並立存在但無立法權和監督權的咨詢機構。每屆任期六年,三年改選一半委員,可連選連任,亦可再次任命。協商會議設主席、副主席。2005年9月7日,埃及開始舉行歷史上首次有多名候選人參加的總統選舉,約3200萬選民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選出總統。2005年9月,穆巴拉克在埃及歷史上首次有多名候選人參加的總統選舉中贏得壓倒性勝利,第五次當選埃及總統。
經濟:埃及主要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已探明的儲量為:石油42億桶,天然氣76萬億立方英尺,磷酸鹽約70億噸,鐵礦6000萬噸。2003年,埃及首次在地中海深海發現了原油,在西部沙漠發現迄今最大的天然氣田,並開通了通往約旦的第一條天然氣管道。阿斯旺水壩是世界七大水壩之一,全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度。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鋁、銅和滑石等。埃及是非洲工業較發達國家之一,但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紡織和食品加工為傳統工業,佔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近十幾年來,成衣及皮制品、建材、水泥、肥料、制藥、陶瓷和家具等發展較快,化肥可自給。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佔國內生產總值18.63%。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業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6%,農業產值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8%。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是埃及最富庶的地區,盛產棉花、小麥、水稻、花生、甘蔗、椰棗、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長纖維棉花和柑橘馳名世界。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產品有棉花、小麥、水稻、玉米、甘蔗、高粱、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但隨著人口增長,埃仍需進口糧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進口國之一。農產品主要出口棉花、土豆和大米。埃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游業的良好條件。主要旅游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國王谷、阿斯旺水壩等。旅游收入是埃外匯收入主要來源之一。財政來源除稅收外,運河收入、旅游收入、僑匯和石油收入構成埃及國民經濟的四大支柱。貨幣名稱:埃及鎊。
古跡名勝:埃及是舉世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有“世界名勝古跡博物館”之稱。在尼羅河谷、地中海畔以及西部沙漠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的埃及古代文明的遺跡。那神秘莫測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司芬克斯之謎,那天外飛仙般的巨大壁畫和扑朔迷離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位於開羅近郊吉薩高地上的胡夫、哈夫拉和門卡烏拉三座金字塔距今約有4500年歷史,堪稱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盧克索位於開羅以南700多公裡處的尼羅河畔,是埃及文化古跡集中的旅游勝地。埃及歷史名城亞歷山大位於尼羅河三角洲西北部,享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譽。
金字塔:在尼羅河谷、地中海畔、西部沙漠發現的一大批金字塔、廟宇和古墓都是埃及古代文明的遺跡。埃及已先后發現了80多座金字塔,迄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吉薩省的3座宏偉金字塔和一座獅身人面像約有4700年的歷史。規模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10萬人花了約20年時間一塊一塊地壘成。獅身人面像高達20多米,長約50多米,是在一塊大岩石上雕成的。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埃及人民辛勤勞動和卓越智慧的豐碑。
蘇伊士運河:全長160多公裡的蘇伊士運河,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主要國際水道。這條歷時10年才完全鑿通的水道對於國際航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它於1869年開通后大大縮短了歐洲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水上航程。蘇伊士運河1995年為埃及獲取了約19·5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新聞出版: 現有日報17家,各種期刊70多種。主要阿拉伯文報刊為:《消息報》、《金字塔報》、《共和國報》、《晚報》、《金字塔經濟學家》(周刊)、《最后一點鐘》(周刊)、《圖畫》(周刊)、《魯茲·尤素福》(周刊)。主要英文報刊為《埃及公報》。主要法文報刊:《埃及前進報》和《埃及日報》。中東通訊社是埃國家通訊社,1956年成立,用阿拉伯、英、法三種文字發稿。全國現有202家廣播電台。國家廣播電台於1928年創建,用阿拉伯語及30多種外語向國內外廣播。中東廣播電台建於1964年,主要為商業服務。亞歷山大廣播電台建於1960年,用阿拉伯語播音。埃及電視台(國營)建於1960年,共有3個頻道,用阿拉伯語播放節目。第二頻道每天在固定時間裡用英、法語播放新聞節目。
軍事: 總統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為國防委員會,主席由總統兼任。最高統帥和總司令通過總參謀部指揮全軍。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制度,義務兵服役期3年。
外交: 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政策,主張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加強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資 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已探明的儲量為:石油37億桶(2002年),天然氣58.5萬億立方英尺(2002年),磷酸鹽約70億噸,鐵礦6000萬噸。阿斯旺水壩是世界七大水壩之一,全年可發電100億度。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和滑石等。2001年埃石油產量為3200萬噸,為非洲第四大產油國,石油出口收入為28億美元;天然氣及其加工產品2340萬噸。
【工 業】 埃及是非洲工業較發達國家之一,但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紡織和食品加工為傳統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近十幾年來,成衣及皮製品、建材、水泥、肥料、製藥、陶瓷和傢俱等發展較快,化肥可自給。2001年工業產值年增長率為8.5%,占國內生產總值18.4%。埃工業企業過去一直以國營為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埃開始積極推行私有化改革,目前私營企業數量已占埃工業企業總數的80%,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農 業】 埃及是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6%,農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8%。2001年全國可耕地面積為850萬費丹(1費丹合6.3市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57%。埃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玉米 、甘蔗、水果、蔬菜等。近年來,小麥自給率61%,玉米56.6%,肉類100%,食油61.9%,食糖80%。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農業生產實現了穩定增長,是經濟開放首當其衝和見效最快的部門。但隨著人口增長,埃仍需進口糧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進口國之一。農產品主要出口棉花、土豆和大米。
【旅 遊 業】 埃及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業。旅遊業收入占埃外匯收入的25%。2002年旅遊收入38億美元,訪埃遊客近520萬人。全國有五星級飯店32家。主要旅遊景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水壩等。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十分便利,近幾年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 鐵路:由28條線路組成,總長10000公里。開羅地鐵總長61公里。 公路:總長48000公里。 水運:有7條國際海運航線;內河航線總長約3500公里。現有亞歷山大、塞得港、杜米亞特、蘇伊士等港口7個,年吞吐總量為5200萬噸。蘇伊士運河是溝通亞、非、歐的主要國際航道,每天通過船隻50艘左右。商業船隊共有125艘輪船,總噸位達200萬噸。2002年蘇伊士運河過境稅收入為19.63億美元,通過船隻約1.4萬艘。 空運:有民航飛機58架。2002年全國共有機場21個,其中國際機場11個,開羅機場是重要國際航空站。
【電信資訊】 近年來,埃大力發展電信和資訊產業。2001年,埃電信業實現了17%的增長速度,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1.5%上升到3%,電信業的總投資額達到15億埃鎊(約合3.25億美元)。目前,全國共有810萬條電話線路,其中國際電話線路9500條,安裝電話的家庭達630萬戶,手機用戶450萬(2002年),網際網路用戶170萬(2002年)並實現了免費上網。
【財政金融】 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蘇伊士運河、僑匯和旅遊四項收入。 主要外匯收入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1998 1999 2000 2001 僑 匯 29.74 30.65 31.62 30 旅 遊 37.83 41.68 45.94 43 蘇伊士運河 17.64 18.24 19.47 19.11 石 油 21.65 23.06 24.13 28
【對外貿易】 埃及的進出口貿易以進口為主,對國際市場有一定依賴。由於出口商品少,外貿連年逆差,但由於有經常性的外匯收入,整體國際收支保持平衡。埃同 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主要交易夥伴是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日本等。為促進外貿的發展,埃採取了進一步貿易自由化、減少關稅、降低經營成本,增強外貿管理的透明度,採取激勵措施,改善港口服務、海關手續、品質控制和產品標準等一系列措施。埃還大幅度下調進口關稅,降低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支援民族工業的發展。2002年埃外貿進出口總額218.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71.3億美元,進口額147.2億美元。埃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穀物、電器設備、礦物燃料、塑膠及其製品、鋼鐵及其製品、木及木製品、車輛、動物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是:礦物燃料(原油及其製品)、棉花、陶瓷、紡織服裝、鋁及其製品、鋼鐵、穀物和蔬菜。
【外國援助】 美國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國,目前每年向埃及提供經、軍援約21億美元。向埃及提供援助的國家和組織還有:德國、法國、日本、英國、義大利等國家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阿布達比發展基金。2002年2月5-6日,世界銀行和埃及政府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舉行對埃援助國會議,來自3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與埃及政府達成協議,承諾在未來3年間向埃及提供103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外國資本】 1974年6月,埃政府頒佈第一個投資法,1989年頒佈新投資法。1997年,埃政府為進一步吸引外資,頒佈了“投資鼓勵與保障法”及實施條例,1998年、2000年又對其實施條例進行了修改和補充。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來自海灣國家的投資減少,外國對埃投資呈下降趨勢。自9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由於發達國家投資的推動,埃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速度加快,外國證券投資從無到有。埃政府還鼓勵國際石油公司投資埃石油勘探領域。
【人民生活】 埃及社會兩極分化嚴重,20%的人控制著80%的社會財富,大部分人生活水準不高,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為改善人民生活,埃政府長期對大米、麵包、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基本生活物資實行物價補貼,還努力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人民收入。
【文化教育】 埃及的教育事業在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中比價發達。目前,埃共有19所大學,著名的有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艾因•夏姆斯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等,教師3萬名,大學生160萬名,基礎教育(含學齡前、小學、初中、高中和中等技術教育)學校2.3萬余所,學生1100余萬名。
埃及節日
埃及習俗
埃及地跨非、亞兩洲。埃及伊斯蘭教是國教。
埃及人正直、爽朗、寬容、好客。他們往往以幽默的心情來應付嚴酷的現實生活。
晚餐在日落以後和家人一起共用,所以在這段時間內,有約會是失禮的。埃及伊斯蘭教徒有個絕不可少的習慣:一天之內祈禱數次。
埃及人通常以“耶素”(就是不發酵的平圓形埃及麵包)為主食,進餐時與“富爾”(煮豆)、“克布奈”(白乳酪)、“摩酪赫亞”(湯類)一併食用。他們喜食羊肉、雞、鴨、雞蛋以及豌豆、洋蔥、南瓜、茄子、胡蘿蔔、土豆等。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膩。串烤全羊、烤全羊是他們的佳餚。
他們習慣用自製的甜點招待客人,客人如果是謝絕一點也不吃,會讓主人失望也失敬於人。
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時,忌諱交談,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神的褻瀆行為。埃及人一般都遵守伊斯蘭教教規,忌諱喝酒,喜歡喝紅茶。他們有飯後洗手,飲茶聊天的習慣。忌吃豬、狗肉,也忌談豬、狗。不吃蝦、蟹等海味、動物內臟(除肝外)、鱔魚、甲魚等怪狀的魚。
男士不要主動和婦女攀談;不要誇人身材苗條;不要稱道埃及人家裡的東西,否則會認為你在向他索要;不要和埃及談論宗教糾紛,中東政局及男女關係。
在埃及,一到了下午3至5點之後,人們大都忌諱針。商人決不賣針,人們也不買針,即使有人願出10倍的價錢買針,店主也會婉言謝絕,絕不出售。
在埃及,進伊斯蘭教清真寺時,務必脫鞋。埃及人愛綠色、紅色、橙色,忌藍色和黃色,認為藍色是惡魔,黃色是不幸的象徵,遇喪事都穿黃衣服。也忌熊貓,因它的形體近似肥豬。喜歡金字塔型蓮花圖案。禁穿有星星圖案的衣服,除了衣服,有星星圖案的包裝紙也不受歡迎,禁忌豬、狗、貓、熊。3、5、7、9是人們喜愛的數字,忌諱13,認為它是消極的。吃飯時要用右手抓食,不能用左手。不論送給別人禮物,或是接受別人禮物時,要用雙手或者右手,千萬別用左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