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微笑,你能解決這個神秘問題嗎? |
|
比對說明:
(1). 大猩猩的腳(群山) (2). 睡著的紅毛猩猩側臉(群山) (3). 鴨子(群山) (4). 大猩猩的腳(群山) (5). 狗(群山) (6). 大猩猩的腳(群山) (7). 大猩猩的腳(群山) (8). 大猩猩的側臉(群山) (9). 狗的側臉(群山) (10). 整副假牙(10-1 沒有牙的老大猩猩) (11). 手扶在Willy 身上(黑猩猩) (12). Willy ' s鉛筆&穿毛衣被抱著的Willy (13). 阿拉伯花紋 (繪本上只有連續的O) |
(3)鴨子側臉
李奧納多.達文西著名的肖像-不知名的女人一定是他最愛的--他隨身攜帶了它。 她有一個非常神秘的微笑,你覺得她在笑什麼?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大約1503-6繪於白楊木板上。目前原畫收藏於法國羅浮宮/本繪本中的畫來自布里奇曼藝術圖書館。 |
(1)、(4)、(6)、(7)、(8)、(10) |
(11) Willy |
(2) |
賞析:
Willy 把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重新詮釋,改成了在同樣靜謐的氛圍中,Willy 回到生命誕生之初的小嬰兒時期,母親沈穩的雙手輕擁、懷抱, Willy 感受到的是生命形成的奧妙與被呵護在母親懷中的幸福!
畫面中還有十多處,不同於原畫的地方:
例如,出現大猩猩、黑猩猩及他們的腳丫子、沈睡的紅毛猩猩、鴨子、狗、假牙、阿拉伯式花紋⋯等等,你發現了嗎?
By Penny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5%A8%9C%E4%B8%BD%E8%8E%8E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雖然它們都是一系列的仍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和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資料來源:http://1060758.wit.com.tw/ 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美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繪畫方面,他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的思想活躍,從不迷信教條,認為藝術應該體驗人自身在自然之中獲取的經驗。例如他所選的模特兒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人,而非圖像或虛構出來的,切實表達人的心理狀態及感情。如代表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成功地描繪戲劇性衝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蒙娜麗莎》﹝Mona Lisa﹞肖像畫,卓越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喜悅。 |
|||
背景的技法: 「大氣透視」理論 ﹝Atmospheric Perspective﹞ = 空氣遠近法 |
🌦達文西觀察到, (1)物體越遠,在人的眼中看起來其輪廓就越模糊。 (2)還發現雨、物、浮塵等大氣效應會影響視覺。 (3)色彩本身會隨距離而變化,例如遠山看起來就帶著藍色。 這就是他發展出的「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理論 襯托蒙娜麗莎優雅姿態的背景,則是一片廣漠荒涼的山岳風景。畫這片風景的技法是「大氣透視法」,亦稱「空氣遠近法」,由於空氣具有密度,使物體離我們愈遠時,其輪廓也就愈模糊,色澤就愈趨於暗淡而帶藍色。( 用清晰度、色彩飽滿度來表現物體遠近的技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9%BA%E6%B0%94%E9%80%8F%E8%A7%8 6 |
||
在蒙娜麗莎身後的溪谷和山巒中,有正在蒸發的濕潤空氣,好似輕煙,隱隱籠罩著若隱若現而蒼茫的大地,而蒙娜麗莎和風景之間產生的立體感及其位置所具有真實的空間深度,在達文西細膩地掌握下,大自然似乎更具有神秘的力量。 比起她面部精細地描繪,背景的筆觸就顯得輕快多了。達文西偏好描繪散發神柲氣息而動人的自然景觀,因此在這幅畫中,除了中景部份蜿蜒的道路和橋樑之外,其餘則完全不像是真實世界的景緻。 資料來源:http://1060758.wit.com.tw/ 據說蒙娜麗莎是佛羅倫斯商人喬宮達〔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第二位妻子,當她24 歲那年,喬宮達為她訂製了這幅畫像,因此,畫像有時又稱為《喬宮達》﹝La Gioconda﹞。 《蒙娜麗莎》中的人物描繪手法可以說是自然主義的先驅,因此在繪畫史上具有轉捩點的重要地位。 |
|||
暈塗法 (Sfumato)
(上圖是經「濾光鏡多光譜掃描」回復當時色彩的樣貌,與現時年代久遠的偏黃色調明顯不同) |
達文西運用了一種稱為「暈塗法」的技法,也就是將透明的油彩層層塗上,使底層色彩的明暗界線逐漸模糊,同時他也去掉礙眼的輪廓線,讓人物柔和的浮現出來。蒙娜麗莎的微笑永遠帶著一層柛秘的面紗,是因為她那微微翹起的嘴角左右不太平均,嘴唇的輪廓不清晰所致,加上暈塗法使光與影微妙的融合,成功地顯出獨特的效果。 (資料來源:文藝復興四大經典繪畫風格與技法(圖) ) 達文西聞名於世的Sfumato(暈塗法,直譯為「煙霧法」sfumato一詞源於義大利語,派生自fumo(煙霧),意為「霧狀的、模糊的」。)也同樣是基於對光影的研究。 這套技法在2010年被Europe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歐洲同步輻射設施組織)和羅浮宮的研究團隊使用X射線螢光光譜測定法(Spectrométrie de fluorescence des rayons X)得以解密。 他們在總結報告中指出,達文西雖然在不同的作品中運用了並不完全相同的畫法及大量的色層,但每一個色層都畫得相當薄。從開始的薄底色、中間的塑造層,直到高層的數十層透明色罩染,每一層的厚度在色層乾燥後都薄到只能用微米來計算,這就要求顏料的顆粒必須研磨得非常細膩。 眾所周知,達文西本人同時還是科學家和發明家。有研究指出,達文西的顏料是用自己發明的機器研磨出來的,所以比同時代畫家用手工研磨出來的顏料要更加細膩。達文西對於高質量繪畫的追求使他作畫時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小心仔細地反覆刻畫和渲染,這讓他的很多作品完全看不見下筆的痕跡。 Sfumato的精妙之處在於畫家在畫面有意處理得較淺的中間塑造層上使用了非常細膩透明的色料和流平性好、易於薄塗的罩染媒介,一層一層極為謹慎地運用此前在弗拉芒地區高度發展的疊置罩染法(Superposition de glacis)。 每一層的顏色都微妙輕薄到幾乎看不出來,而每一層都必須耐心等待那一層油色乾燥後再以不同的透明色罩染下一層,並根據對像結構的不同和光影的長調漸變來調整罩染色層的分佈區域。就這樣孜孜不倦地進行幾十層罩染,非常緩慢地逐漸豐富色調,以花費數年時間的辛勤工作換來了異常柔和的視覺美感。由於層層透明色的處理方法,導致人們看到的顏色不是在調色板上調出的顏料本色,而是光線射進層層不同的透明色,在此光學作用下呈現出來的自然綜合的整體色彩感受。 同時,這種由多層罩染技法處理過的某些輪廓的模糊狀態有效地克服了繪畫中焦點透視法(Perspective conique)裏單視點的弊端。因為人有左右兩隻眼睛,所以在現實中人看到的東西不會完全和單鏡頭相機照出來的東西一致。照片往往給人一種平面感,是因為傳統相機無法模擬具備天然視角差的雙眼把看到的物像通過視神經綜合反映到大腦後所產生的圖象和空間感。所以對輪廓線某些部份的虛化,使畫中人物切實地融入他們所在的空間,讓畫面更具有真實感── 就像我們用兩隻眼睛看到的那樣。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畫家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處理微妙細膩的色彩關係和明暗過渡上,但卻始終保持著古典美所倡導的提煉取捨的原則,畫面上並沒有面面俱到的繁瑣細節。這種大氣而又精細的風格也體現了畫家的氣度和對古典精神的把握。 |
||
蒙娜麗莎的眼神非常的優美、溫柔,帶著股深不可測的意味看向前方。不過若仔細看收藏在羅浮宮的這幅畫,她既沒有睫毛,也沒有眉毛。這或許是因為考量到當時佛羅倫斯所流行剃眉的美容術,於是便將眉毛和睫毛都修掉了。 |
|||
畫面的動態感:(構圖)
|
她的右手輕輕地搭在左手上,姿勢十分優雅,也流露她平和、沉穩的心境。這個手臂和手的姿勢,使身體形成一個安定的三角形構圖,引導觀者的目光隨著她的周遭而轉動,益顯畫面的動態感。 (普拉多博物館) 單點透視法是一種把立體三維空間的形象表現在二維平面上的繪畫方法,使觀看的人對平面的畫有立體感。
|
||
黃金分割:
|
(資料來源:https://www.fotobeginner.com/145/composition-golden-ratio/ ) 請大家留意九宮格中間的那四點,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 主角臉孔剛巧也符合黃金分割這個比例,符合黃金分割的比例,令畫面看起來舒服和諧。 --> 其他範例說明: |
||
「黃金分割律」 |
用0.618乘以畫布的寬,就能得到豎向分割線;用0.618乘以畫布的高,就能得到橫向分割線。(資料來源:https://zi.media/@yidianzixun/post/s2qUUB ) |
||
「黃金比例」 ---> 大約是1.618 : 1 |
黃金分割是根據黃金比例,將一條線分割成兩段。總長度a+b 與長度較長的a 之比等於a 與長度較短的b 之比。按照這種比例關係就可以組成美的圖案,這其實是一個數字的比例關係,即將一條線分成兩部分,較長的一段與較短的一段之比等於全長與較長的一段之比,它們的比例大約是1.618 : 1 |
||
早期版本的《蒙娜麗莎》是贗品嗎?如果不是,為什麼達文西要畫兩幅不同的《蒙娜麗莎》?資料來源:http://kuaibao.qq.com/s/20180501G0JJ5700?refer=spider 雲峰看世界( 資料來源:http://kuaibao.qq.com/s/20180501G0JJ5700?refer=spider ) 2018-05-01 11:51 蒙娜麗莎被解讀了幾百年,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系列之第二篇 2012年,一個瑞士的基金會在日內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經過35年的考據研究,他們確認發現了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另一較早版本。4年後的情人節,這幅頗有爭議的《早期蒙娜麗莎》來到了上海展出,使得這幅畫的真偽問題在國內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那麼,這幅早期版本的《蒙娜麗莎》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這裡不會用當年展覽的資料說明里那些所謂的高科技光譜分析來證明;而是從時間軸作為一個基本出發點,運用邏輯推理,嘗試還原真相。 |
|||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左)與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相比,畫中人容貌年輕許多。圖/取自wiki |
|||
|
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和早期版的《蒙娜麗莎》一個重要的變化是達文西放棄了麗薩.德爾.焦孔多的客觀形象,而是畫了一幅更加理想化風格的肖像。人物的臉部更接近於鵝蛋臉,甚至真的可能融入他自己的面部特徵。 |
||
|
無論是否存在早期版本的《蒙娜麗莎》,在兩幅《蒙娜麗莎》肖像畫作之前,明顯可以看到,達文西肖像畫表現力的成熟,是從《吉內芙拉》(1474年-1478年) 和《抱貂鼠的女子》(1489年-1490年) 開始的。特別是《抱貂鼠的女子》,達文西肖像畫三要素中的動態呈現已經駕馭得很自然了: 米蘭公爵情人的神韻舉止彷彿是在其轉移視線的中途被捕捉到一般,從而進一步突出了她的自然儀態和優雅。達文西不是在一夜之間掌握這種技法的,在他留下的眾多手稿中,有一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畫了20中女性頭部、頸部和軀幹可能擺出的姿勢。在《繪畫論》中,他寫道“要考慮到人體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在體現光影效果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這就是後世我們總結的達文西運用“暈染法”來處理明暗對比,從而創造出立體豐滿的人體畫風。 |
||
|
《繪畫論》,羅馬版,1817年。初版1680年(辭世161年)。 |
||
接著上回《蒙娜麗莎》的繪製動機《蒙娜麗莎》被解讀了幾百年,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
在畫完《抱貂鼠的女子》之後,達文西從米蘭重新回到了佛羅倫斯。整個1503年到1504年,達文西一心撲在亞諾河改道的工程設計上。然而,等到1504年8月運河工程正式啟動時,他的名字卻未能出現在參與者的名單中。但是,達文西拿到了《安傑里之戰》的繪製委託。 拿到這份委託,可以推測出佛朗切斯科.焦孔多對於執政團的運作奏效了。那麼相應地,該達文西來落實對焦孔多的回報了。於是,有理由相信,達文西於1504年10月前就開始了《蒙娜麗莎》的創作——從10月起,他的全部精力就投入到了《安傑里之戰》的創作中。因為他被要求在4個月內完成這幅宏大的作品。 |
||
拉斐爾的《年輕女子速寫》,約1504年 |
此外,據說拉斐爾在1504年曾經在達文西的工作室裡畫過《蒙娜麗莎》的速寫,其構圖和主要元素與早期版本保持了一致。 仔細分析這幅畫,對比兩幅《蒙娜麗莎》,能發現一些熟悉的地方和全新的細節。模特呈現四分之三角度側坐顯然是我們所熟悉的。模特的雙手交疊放置在胸口下放,這種姿勢最早出現在達文西關於女性手部素描的手稿裡,當時他採用的是金屬筆尖畫製的。此外,畫中女子直接凝視著畫外的觀眾,和兩幅《蒙娜麗莎》的刻意注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綜合各個方面,這幅素描相比達文西的米蘭時期的肖像畫,比如《抱貂鼠的女子》,已經有了合理的進步。 當然,這一切是基於一個前提:拉斐爾在離開原來的師傅佩魯吉諾後,得知達文西在繪製《安傑里之戰》——可以相信,當時全佛羅倫斯人都在討論這件事——他去了達文西的工作室,並在那裡目睹了早期版本的《蒙娜麗莎》這幅作品逐漸成型的過程。所以,拉斐爾這幅素描,不自覺地模仿了達文西的構圖和主要元素。 |
||
一年後,當達文西在佛羅倫斯繪製《安傑里之戰》大型壁畫進入高潮時,由於他嘗試了新的顏料,所以在當時這幅壁畫顏料就開始脫落。等時間到了1506年初,李奧納多已經意識到這幅本來可以成為他生涯巔峰之作的壁畫已經毀了。傷心之餘的達文西又想起了令他風光無限的米蘭,可問題在於,他因為《安傑里之戰》大型壁畫的委託,他並非自由身,無法隨意離開佛羅倫斯。 接下去的幾個月,是達文西和佛羅倫斯執政團之間長達幾個月的談判。最終,在米蘭總督Charles D' Amboise的干預下,佛羅倫斯執政團雖然不情願,但是給了達文西離開三個月的期限。——後來,果然達文西離開後就放了佛羅倫斯執政團的鴿子。 可以推測,隨著達文西打算放棄《安傑里之戰》壁畫的消息傳來,妨礙其繼續完成《蒙娜麗莎》的托詞片不復存在。在這之前,焦孔多已經對她妻子肖像的進度拖了三年還未完成已經是非常不滿。但是,只要達文西還忙於《安傑里之戰》壁畫的繪製,焦孔多就只能無可奈何。焦孔多作為精明的商人,和當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一旦達文西離開佛羅倫斯,憑他之前的風評作風,很有可能不會回來了。 |
|||
|
因此,如果達文西想要恢復自由身,離開佛羅倫斯前往米蘭,除非他能讓焦孔多滿意,並動用自己對執政團的影響讓他離境,否則他不可能如願以償。於是,就在那時,達文西應該是委派了一名助手幫助他加快完成《蒙娜麗莎》。此時,達文西一貫的一絲不苟就讓位於急於完成作品的緊迫感。這成為了這幅畫餘下部分筆觸倉促而凌亂——尤其是背景,與人物相比明顯相形見絀——最有說服力的解釋。背景應該是達文西助手費蘭多繪製的,所以背景中除了基安蒂地區常見的崎嶇岩縫和小矮樹林外,餘下的空間都被褚石底色所覆蓋,而見不到任何風景。 就這樣,1506年,早期版的《蒙娜麗莎》被交到了雇主焦孔多的手中,這時畫中人,他的嬌妻麗莎還不到30歲。 |
||
《蒙娜麗莎》局部:阿拉伯花紋 |
當麗莎在1503年擺好姿勢讓達文西為其畫像時,她24歲,這時她已經再次懷孕。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達文西如此用心第繪製她潤澤的皮膚和豐滿的胸部——這些在她裙子上神秘的阿拉伯花紋的襯托下更加明顯。 參考資料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8B%89%E4%BC%AF%E5%BC%8F%E8%8A%B1%E7%B4%8B 阿拉伯式花紋是一種繁複而華麗的裝飾,具體表現手段為幾何圖形在一個平面內的反覆運用。其幾何圖案取材自動植物的形像,手法可形成對稱連續和無限延伸的平面裝飾特色。 阿拉伯式花紋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為了表現世界秩序的一致。這些原則包括了讓物體的結構更加穩固與美麗的基本原則。在第一種模式裡,每個重複的圖形本身都具有內涵的象徵意義。例如,等邊四方形代表著四種同等重要的自然元素:土、氣、火、水。這四種元素構成了物質世界,缺一不可,否則物質世界就會崩壞。圓形代表物質世界,把四方形內切在裡面。 第二種模式是以不斷流動的植物圖形為基礎的。此模式代表自然界賦予生命的母性。此外,有些人在檢視了許多種類的阿拉伯式花紋之後就認為事實上還有第三種模式,即阿拉伯書法的模式。 |
||
1507年,焦孔多夫人麗莎生下第四個孩子。同時期,達文西再次回到了佛羅倫斯。來推斷下:這個私生子出於對年輕母性的迷戀,加上再度見到麗莎,以及一年前自己倉促完成的肖像畫——尚未完成的背景與精緻的人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達文西自然滋生一個念頭: 再為她畫一幅像。這一次,不是追求逼真的肖像畫——這個任務已經完成了——而是畫一幅更具寓意的肖像畫:母性之花,慈愛母親的典範,墜入凡間的聖母化身。這種渴望極有可能源於達文西童年的不幸:5歲和母親分離,因為是私生子,缺少父親的引導和關愛。這些導致了他在青春期的性別困擾,但也讓他產生了對於完美母性特質追求的渴望,並且貫穿其一生。 達文西第三次來到米蘭後,應該在此期間開始繪製第二幅《蒙娜麗莎》——就是現在羅浮宮的那幅。他選擇了平木紋的整塊白楊木板作為畫板。而早期版的《蒙娜麗莎》是畫在畫布上的。如我在上一篇所說,1503年達文西經濟狀況不佳,不得不節約開支,畫布是更容易負擔的選擇。而且,早期版的《蒙娜麗莎》的藍色部分找不到當時最昂貴的顏料:佛青。這可以進一步加強之前的推理。 |
|||
|
兩幅《蒙娜麗莎》的構圖充分體現了達文西對於維特魯威《建築十書》的充分理解以及黃金分割的充分運用。 將兩幅《蒙娜麗莎》和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手稿進行疊映,可以發現《維特魯威人》中完美比例男子的頭部恰好位於兩幅肖像畫的主焦點— —焦孔多夫人的左眼。 |
||
(斐波那契螺旋線範例一,圖片來源:https://www.eprice.com.tw/mobile/talk/4543/5074672/1/ )
(斐波那契螺旋線範例二,圖片來源:https://www.eprice.com.tw/mobile/talk/4543/5074672/1/ )
(斐波那契螺旋線範例三,圖片來源:https://www.eprice.com.tw/mobile/talk/4543/5074672/1/ ) |
另一個源自黃金比例的幾何圖形是黃金三角形,其底邊為36度。兩幅《蒙娜麗莎》的構圖與黃金三角形完美貼合。更令人驚嘆的是,如果將斐波那契螺旋線與兩幅《蒙娜麗莎》疊映起來,弧線和任務面部非常貼切。
|
||
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和早期版的《蒙娜麗莎》一個重要的變化是達文西放棄了麗薩.德爾.焦孔多的客觀形象: |
《蒙娜麗莎》的構圖讓我們挑不出任何瑕疵的奧秘就在於此。這充分體現了達文西習慣將其極為豐富的科技知識和大量隱喻融入畫作的一貫風格。 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和早期版的《蒙娜麗莎》一個重要的變化是達文西放棄了麗薩.德爾.焦孔多的客觀形象,而是畫了一幅更加理想化風格的肖像。人物的臉部更接近於鵝蛋臉,甚至真的可能融入他自己的面部特徵。 兩個版本最大不同之處是背景。早期版本中荒涼的托斯卡納背景到了羅浮宮版變成了層次豐富的幽深全景。相比於早期版由助手繪製的背景,由達文西本人繪製的羅浮宮版背景中,我們可以辨認出肉眼可見的近景,以及特徵逐漸模糊的遠景。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中,近景和遠景的描繪完全不同,近景的小路呈S型彎曲,在15世紀是一種常見的按透視法縮短景深的做法。 達文西作品中頻繁出現的山景或許會讓人覺得《蒙娜麗莎》的背景知識出於審美需求,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其實不然,對於任何細節都無比苛刻的達文西,他把模特右邊山景的地平線與左邊設定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兩邊的視覺角度與上方景觀所處的地平線也不一致。 一旦我們察覺到這些矛盾,再看這幅畫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彷彿它集兩種迥異的全景風光於一體,近景和遠景只是存粹的疊加。問題是,達文西的作品從來不存在“錯誤”——除非這些矛盾是他刻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將我們的潛意識引向別處。 |
||
中世紀的宇宙觀: |
在整個中世紀的宇宙觀(註) 中,近景和遠景、人間世界和天際之間…的細微差別暗示著兩個不同的領域。 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期,在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基蘭達約的《基督受洗》等眾多作品中在一幅畫作中從上至下體現了天堂、人間和煉獄的景象。這裡我不具體展開了。 (編註:指的是:地心說VS 日心說) 在這種歷史背景中,達文西畫中近景和遠景之間的差異是否代表了基督教中的宇宙呢?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中全景風光相當於肖像人體內微觀世界的宏觀投射—— 河流可以視為大地軀體內的血管, 山峰則是大地的骨骼, 土壤是講軀體各部分組合起來的組織。 這版的《蒙娜麗莎》源於他對母性主題興趣的增加:流淌的河流、海面上泛起的輕波、霞光的灑射這些都像徵著他提出的“萬物生長之本” ;是對女性作為孕育生命載體的沉思和敬畏。 一旦聯想到達文西( 1452 /4/15 ~ 1519/5/2 67歲)從1507年的佛羅倫斯到1510年的帕多瓦大學(註) 期間,在解剖學上傾注了不少心血,這些經歷無疑有助於他產生自然與人體相似的觀點。此外,他留存下來的一系列創作於1508-1513年的關於岩石的手稿所繪內容與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背景極為類似,這一切都成了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的背景完成於1508-1514年這段時期的有力證據。 (註:帕多瓦大學知名校友:尼古拉· 哥白尼(拉丁語:Nicolaus Copernicus,波蘭語:Mikołaj Kopernik,1473 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提倡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 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開啟了哥白尼革命,並對推動科學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
||
根據時間線,推理到這裡,可以收網總結了: 相同的微笑 都怀揣著與救世主相關的秘密,並深藏於心底。這也解釋了達文西為什麼直到生命最後階段,始終只攜帶了這三幅畫作。
《蒙娜麗莎》 1502年–1506年
《聖母子與聖安妮》 1508年-1510年
《施洗約翰》 1513年—1516年 |
第一幅《蒙娜麗莎》中的模特麗莎.焦孔多在為達文西擺姿勢前幾個月,也就是1502年12月生子。此後她一直沒有產子,直到1507年,她再次產子。因此,儘管達文西在1503年為她素描時,她可能還帶有分娩後的一些特徵,但她沒有懷孕。 這意為著,羅浮宮版的《蒙娜麗莎》中的女子已經不是麗薩.焦孔多了(學術界關於此版的模特出於受孕狀態的學術論文已經很多了,我不復贅述)。達文西只是還原了第一幅《蒙娜麗莎》中麗莎.焦孔多的姿勢和位置僅此而已。人物的面部特徵、身形比例、暈塗法的大量使用、皮膚的著色都與第一幅大相庭徑,更別提背景。
達文西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其創作生涯的最後階段居然奉獻了三幅關於人類通過耶穌得到救贖的畫作創作,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無法接受。那麼偉大的牛頓呢?牛頓為什麼晚年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牛頓、萊布尼茲、達文西….這些大師,當他們站到了學術的巔峰後,發出的感嘆居然都是對上帝完美的創作感到驚嘆不已。當我們沒有爬到山頂時,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去理解和體會這些天才們的心境。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