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1.jpg沙塵暴2.jpg

沙塵暴的定義

所謂沙塵暴是指強風捲起大量地表沙塵,使能見度惡化的沙塵天氣,基本上是乾旱與沙漠化氣候環境的產物,氣象學家上把地面能見度低於1公里者稱「沙塵暴」,強烈的沙塵暴可能使能見度小於50公尺,俗稱黑風。在每年的冬末及春季,中國北方地區經常會發生沙塵暴,揚起的沙塵多半隨高空西風帶向東傳送,進而影響日本、韓國等地,只有在少數的特殊氣象條件下,沙塵才會影響到臺灣。但是近年來因為中國內蒙地區沙漠化情形日益嚴重,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降雨分配不均等因素影響下,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及強度都有增加之趨勢,因此對我國的影響也明顯增強。

 

沙塵暴成因

東亞發生沙塵暴天氣現象的主要源地包括蒙古、中國西北地區各大沙漠,面積總和近六十萬平方公里,主要源地位於中國西北和華北、蒙古一帶,包括新疆、甘肅、河套、內蒙古、蒙古等地區,年降雨量都在400mm以下,且季節分布相當不平均。冬末春季為沙塵暴發生的主要季節,其中以3月至5月發生頻率最高,占全年的60%以上,且每年發生沙塵暴的次數不一。沙塵暴發生的條件為地表性質土質鬆軟、乾燥、無植被或草木生長及沒有積雪。配合的氣象條件為強烈的地面風、垂直不穩定的氣象條件及沒有降雨降雪天氣現象。

沙塵暴發生後,顆粒較大的粒子大多影響源地或鄰近地區後;即沈降到地面,顆粒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傳送到1500公尺至3000公尺高空,再藉由西風帶的氣流向東傳送。在傳送的過程中,一部份因擴散或稀釋,使得沙塵隨傳送的距離愈遠;濃度愈低,一部份因傳送過程中,受到沉降或降雨的沖刷效應而到達地面。中國西北方的沙塵可東移到日本、韓國、北太平洋及10000公里外的夏威夷,往南可影響到臺灣、香港,甚至達菲律賓,影響範圍相當遼闊。韓國甚至早在西元479年及700年即有沙塵侵襲的記載。

根據研究顯示,沙漠地區的沙塵為地球中懸浮粒子的主要來源,單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即占了全球大氣中25%的懸浮微粒量(Zhao and Yu, 1990)。中國西北地區則位於中亞沙漠區中,排名世界四大沙漠區的第二位(依序為中非、中亞、北美及澳大利亞),因此中國西北區沙塵對東亞的大氣環境的影響亦不容忽視。沙塵暴發生的條件為:

地表性質:土質鬆軟、乾燥、無植被或草木生長及沒有積雪。

氣象條件:強烈的地面風、垂直不穩定的氣象條件及沒有降雨降雪天氣現象。

冬季(11月至5月)為東亞地區易發生沙塵的季節,在地表乾燥的大漠地區,一旦在強烈高壓系統中,移入或因地形伴生誘導性或低壓形成時,易於局部地區產生強烈氣壓梯度導致地表出現大風,因而造成沙塵暴發生。

 

東亞沙塵的影響

根據調查,中國西北地區最近四十年來的超強沙塵暴有48次的多,造成人員傷亡有11次,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及農業的重大損失。我國並非東亞沙塵暴發生後向外傳送的主要地區,僅在殊殊氣象條件配合下會造成空氣品質不良,84年3月12日發生的泥雨現象為目前最嚴重的個案。

沙塵向外傳送到數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區後,多為影響當地能見度及造成大氣中懸浮粒子增加,影響該地空氣品質。沙塵會阻塞植物氣孔妨礙光合作用進行,沙塵期間會使呼吸道疾病或過敏症狀增加。沙塵在傳輸過程如果混合人為排放污染物則對人體健康更會有不良影響,戴隱形眼鏡者則因可能會刺激眼鏡而建議取下。

東亞地區沙塵天氣現象對我國可能造成大氣能見度不佳及空氣中懸浮微粒濃度增加等環境污染問題,影響農業、交通及空氣品質,甚至於84年3月12日於臺灣北部地區出現泥雨現象。

 

沙塵預警

民眾可透過環保署建置之「沙塵網頁」(http://taqm.epa.gov.tw/dust/tw/),查詢最新的沙塵訊息。相關空氣品質資訊亦可下載「環境即時通」APP或至「愛環境資訊網」(http://ienv.epa.gov.tw)查詢。

 

沙塵對民眾日常生活及健康之影響

東亞沙塵對臺灣造成之負面影響,包括空氣品質惡化與能見度降低。近年由於東亞沙塵暴發生之頻率、規模及強度均有上升趨勢,我國受到影響次數亦有增加情形。由於空氣中懸浮微粒增加,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引發咳嗽、氣喘、眼睛不適、皮膚過敏、皮膚癢等症狀,根據環保署研究結果發現,呼吸道症狀盛行率增加,學童因呼吸道症狀引起之請假次數增加,一般民眾因呼吸道疾病就診率增加等三項,是對民眾健康最明顯之影響。

 

如何防範沙塵對健康之影響

由於沙塵帶來大量懸浮微粒,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因此在沙塵影響臺灣期間,患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之民眾,尤其是老年人或小孩,應該盡量避免出門,如需外出,則應帶上口罩、護目鏡以過濾髒空氣,避免直接之接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的頭像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會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