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技

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廣義的雜技是各種超常技藝的統稱,古代又稱爲雜伎雜技樂。在原始藝術綜合發展的階段,它與樂舞不分,成爲當時文化的主導。在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宮廷中,它與樂舞一樣,大展華彩、輝煌鼎盛。宋元以後,隨着古典舞受輕視,雜技也淪落江湖,被視爲下九流。但一些前朝絕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中國雜技藝術在清末民初,流傳海外,飲譽歐美。

中國雜技的歷史

 秦代把民間流傳的角抵戲引入宮廷。漢代更將角抵戲發展爲包括多種樂舞雜技節目的角抵百戲,其中弄劍、跳丸、倒立、走索、舞巨獸、耍大雀、馬上技藝、車上緣杆、頂竿、人獸相鬥、五案、七盤、魚龍漫延、戲獅等節目,盛極一時。

  根據記載,漢武帝爲了顯示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的春天,擧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節目中有各種百戲技藝,還有外國雜技藝術家獻技。安息(古代波斯)國王的使者帶來了黎軒(今埃及亞曆山大港)的幻術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馬的魔術節目。這些技藝奇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對漢帝國的廣大和富強深爲讚歎,達到了漢武帝誇示帝國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諸國結好漢室,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目的。

  唐代雜技在宮廷與民間並盛。皇室貴戚不僅在宴樂中欣賞雜技,而且在達官貴人的出行儀仗隊中,也常有行進中的雜技表演,如敦煌壁畫中的《宋國夫人出行圖》就是一例。

  唐代雜技不如漢代時那樣盛大,而且淘汰了角抵百戲中的一些節目,但保存下來的節目卻得到了驚人的發展,較之漢代有了新的特色,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藝。唐代的《明皇雜錄》中記載了一位宮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頂竿,上面竟裝着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形象,山上還有小孩手持紅色符節合樂歌舞。

  宋代雜技從宮廷轉移到民間,從演出形式到節目内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程朱理學的興起,封建倫理的充斥,使來自民間、富有生活氣息的雜技藝術受到排斥。除了諸軍百戲等帶有訓練性的節目,在皇室慶典表演之外,大多節目都淪爲都會瓦子場所和鄉鎮流浪藝人的謀生方式。

  這種變化使一些排場豪華的大型節目消失,而多種多樣的小型節目,一家一戶或一個人表演的節目發展起來。彩戲法中的系列節目劍、丹、丸、豆等手彩技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腰腿頂功爲主要特征的特技異技,也出現了不少絕活。

  明清時代,雜技淪落江湖的情況未變,個人表演、父子師徒相傳的雜技更爲發展,形成了小型多樣系列化表演,保持了許多古老技藝。

 一些特技在元明戲曲形成之際,被吸收入一些劇種,如蒲劇掛畫》中的椅技川劇中的變臉吐火等。特色、超常、神奇和險難異能是雜技藝術共同的審美特征。

中國雜技的表現手法

  中國雜技節目雖然名目繁多,但從其表現手法來分,不外乎耍、變、練三種。

  是指中國戲法和魔術而言。它是綜合了聲學、光學、電學、化學、力學、色彩等科學原理,利用特制的機關道具,精心設計出來的表演方法。以快速的手法,於頃刻之間千變萬化,令人眼花繚亂,拍手稱絕。

  關於,一般容易混淆。大體上說是人耍道具,則是指道具耍人

  是演員利用道具來進行千姿百態的技巧表演。如耍流星、抖空竹、踢毽子、舞飛叉、轉瓷碟、撥花棍、頂花壇、扔球、扔刀、扔花棒、舞繩鞭等。這些節目大部分小巧玲瓏,活潑清新,優美典雅,令人心曠神怡、目不暇接。

  是指道具耍人的一類節目,也就是人憑借着道具,進行各種形體動作變化的技巧表演。

  如練杠子、跳板、武術、頂碗、扛杆、爬杆、皮條、蹬技、馬術以及一些高空節目等。這類節目,大部分規模較大,演出氣勢磅際,驚險迅速,扣人心弦。它令人振奮鼓舞,給人以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 

  豐富多彩的節目,悠久的傳統,構成了中國雜技獨樹一幟、絢麗多彩而古樸大方的藝術特色,卓立於世界雜技藝術之林,彌足自豪。概括起來可以以十大特色稱之。

  特别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是中國雜技的第一個特點。中國雜技自古重視頂功。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陶俑中,有許多拿頂和翻觔鬥的形象。中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代戲法的演員也要有紮實的功夫基礎,所謂文戲武活,即是指此。沒有堅實的功夫,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還要從容自如,翻着觔鬥變水變火是不行的。

第二是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冷靜、巧妙、准確的技巧和千鎚百鍊的硬功夫。如走鋼絲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晃板晃梯之類,凳上加凳,人上叠人,但頂上的人必須在動盪不定的基礎上求平求靜,這必須有極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技藝與千百次刻苦訓練相結合才行,這顯示了對勢能和平衡的駕馭力量,表現了人類在戰勝險阻中的超越精神。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到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這個藝術特色在擧世驚絕的古彩戲法中表現得最爲突出。中國戲法與西洋魔術最大的區别就在於魔術講究運用聲光道具,台面上金碧輝煌、錚光鋥亮,演員卻隻要一件長袍,一條薄單,平凡樸實,毫無華彩,然而這一身長袍卻要變出千奇百怪的東西,從酒席菜餚至活魚、活鳥,無奇不有。演員一個跟鬥能獻出烈火燃燒的銅盆,再一個跟鬥又取出碩大無比、有魚有水的魚缸。

  第四個藝術特色是輕重並擧,通靈入化,軟硬功夫相輔相成。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技節目,蹬技多數是女演員表演,演員躺在特制的方台上,以雙足來蹬。至於所蹬物體,幾乎包羅萬象,從紹興酒罐、彩缸、瓦鍾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騰帶響的鑼鼓等等,輕至絹制的花傘,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體,或飛速鏇轉,或騰越自如,從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飛鏇如輪,隻見影子不見物象。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和輕捷靈巧的跟鬥技藝相結合。《叠羅漢》的底座負重量是驚人的。唐代《載竿》有一人頂十八人的記載。現藏日本,作爲國寶級文物的唐代漆畫彈弓,弓背上就有一個頂六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擔》一位老演員手擧腳蹬同時擧起四付石擔和七、八個演員,負重達千斤以上,表現了超人的力量。傳統的拉硬弓耍關刀都是負重極大的節目。

  第六是大量運用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爲道具,富於生活氣息。碗、盤、壇、盅、繩、鞭、叉、竿、梯、桌、椅、傘、帽等等,這些平凡東西,在中國雜技藝人手里,變幻萬狀,顯示了中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係,有些節目就是勞動技能和民間游戲結合的產物。如繩技、神鞭等,就是牧民套馬、趕車和兒童跳繩的藝術化。

  第七是古樸的工藝美術和形體技巧的結合。耍壇子轉碟等節目把中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溶在一起。蹬技中的花傘和彩單同樣給人以傳統藝術的美感。

  第八是中國雜技有極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場所多樣化。廣場、劇場、街巷、客房,多至百人大薈萃,小至一人的現場即席獻藝。正是這種廣泛的適應性使其能千古猶存。

  第九是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師承傳統,又與姊妹藝術關係密切。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内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同時還有地域性,如中國北部的河北省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的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這些藝術特色構成了中國雜技的獨特魅力。近年來中國雜技演員在國際比賽中屢次穫獎,中國成爲擧世公認的第一雜技大國。  

雜技的種類

頂技

中國雜技

  是雜技藝術中的一項技藝科目。演員用頭,額或鼻頂棍棒,或用口銜棍棒,在棍棒頂端置燈、瓶、缸、桌、碗,蛋等光滑易碎或笨重的物件,以顯示演員掌握物體重心平衡的技藝。複雜的有在一根棍棒上擺列幾層玻璃杯,燈盞,雞蛋等等。有的演員並同時表演手技或吹奏樂器。  

馬戲

  原爲古代一種技藝。唐宋時,馬戲專指馴馬和馬術表演,相當流行。現在馬戲成爲各種馴獸乃至雜技表演的統稱。表演形式大都爲馬術以及演員指揮經過馴練的各種動物,表演各種技巧動作,並穿插雜技和醜角的表演。一般在廣場或特建的馬戲場,大型篷帳中演出。  

弔子

  雜技節目。於高空梁柱懸掛兩根繩子或鐵索,下端系横杠,形似秋千,名爲弔子。演員在弔子上盪前盪後,做出雙足倒鉤,凌空鏇轉等動作。弔子節目花樣繁多,有頭頂弔子空中坐椅等。也有相對懸掛兩副以上弔子的,由兩個以上演員表演,借擺動之力,凌空飛躍至另一弔子上,或由另一演員接住,叫大飛弔子,也叫空中飛人

口技

  雜技節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模仿蟲、鳥、走獸、器械的聲音或某些人類生活活動的聲音,如軍隊出操,嬰孩啼哭等。表演時配合動作,以加強真實感。  

蹬技

  是雜技中的一項技藝,演員仰臥在特制的凳上,雙足向上,用腳尖,腳底掌握。所演較多的有蹬缸、蹬板、蹬桶、蹬桌子、蹬人等節目。另有蹬梯,以長梯豎置在演員腳底,讓演員一至數人攀梯表演各種動作。此外還有雙人對蹬的雙蹬缸等。  

耍花壇

  雜技節目。演員將各種大小不同的瓷花壇,大缸或酒壇輪番用頭頂、手扔、腳踢、臂滾,使之翻滾鏇轉。又有雙人表演,兩個演員用頭將花壇頂來頂去,叫對頂花壇。  

走鋼絲

  雜技節目。表演者一至四人,演員在一根兩頭拴住的鋼絲上來回走動、坐臥站跳、上梯、騎車,翻觔鬥或表演舞蹈和各種雜耍等。有軟鋼絲、硬鋼絲、走大繩等數種表演形式。  

爬竿

  雜技節目。從置竿的形式上區分,大致有三種形式;一般是立金屬長竿於地,一人或數人爬至竿的上端,表演各種驚險動作。另有將竹竿豎立於演員肩上的,叫杠竿夯竿頂竿。  

轉碟

  也叫耍花盤。演員雙手持二,三根細竿,各頂一個碟子的底,借腕力使之飛快轉動。要求在做觔鬥、背劍、叼花、單臂倒立等難度很高的動作時碟子不跌落。技巧高的演員雙手能耍十個左右的碟子。  

中國雜技——傳播東方文化的使者

  中華雜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它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傳播和發展都起過重要作用。火藥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而火藥的最初使用卻不是作爲武器,而是作爲人們娛樂的雜技表演的音響與煙火效果的。

  雜技藝術自古就是吸收異域文明的舞台,早在漢代,遠至東羅馬帝國和天竺國的雜技藝人,就到中國來表演,而中國雜技和樂舞更是唐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西漸東傳的重要文化内容,當時古天竺國幻術極爲發達,由僧人和藝人傳來的技藝也豐富了中國的雜技藝術。

  根據日本坂本種芳的《奇術的世界》一書記載,中國的雜技與幻術是在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傳過去的,當時在日本朝廷宮宴時演出的節目就有吞刀、吐火、植樹、走索等。從日本正倉院珍藏的唐代藝術文物上,亦可得物證。

  今天看來也是極有特色的入壺舞則是中國幻術中神奇的遁術之一缸遁,這種把幻術和柔術結合在一起的極富技藝性表演,正是中國雜技的突出特色之一。在近世傳統藝術中,雜技藝術是走向世界最早的項目。早在十九世紀末,中國戲法大師朱蓮奎就帶領雜技班子遠渡重洋在紐約獻藝,他把三國時左慈曾在東漢王朝的權臣曹操面前表演的堂下釣魚,傳授給美國魔術家維廉·羅賓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