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的一生分為七個時期,


1.波林那吉/布魯塞爾 1878.12-1881.4
1878年12月,梵谷來到礦業小鎮波林那吉,
擔任不支薪助理牧師苦礦民所苦;
與教會的立場紛歧,終於被解除牧師職務。
27歲決定要成為畫家,試圖素描礦區生活,以臨摹自學。

L'Angelus du Soir(after Millet) 1880.10

2.埃頓時期 1881.4-1881.12

梵谷在家期間,畫了近兩百張習作,
以當地農民為主要的素描題材,畫出寫實的農民刻苦生活。
這些習作為他創作「吃馬鈴薯的人」奠定了基礎。
1881年夏季,梵谷向表姊夫安東‧莫弗請益水彩和油畫技巧。
莫弗要他從靜物畫著手,學習營造色調之間的明暗濃淡和相互關係。

sketches(1881.9)

3.海牙時期 1882-1883.9
梵谷與父親關係日益惡化,在追求剛寡居的表姐凱被拒後,
他決定離開埃頓前往海牙,得以就近向莫弗請教。
叔父柯爾向他訂製十幾幅海牙風景的素描,鼓勵他畫當地都市風光。
遇見正懷孕的妓女席恩(Sien),因為憐憫的關係與之同居,
席恩和她的家人成為梵谷主要的模特兒。

Fisherman's Wife on the Beach(1882.8)

4.努南時期 1883.12-1885.11
離開海牙後,梵谷先到荷蘭Drenthe鄉間小住,
然而孤絕寂寞的生活,以及繪畫材料的缺乏,
使他只暫留三個月,便遷回努南,再度與父母同住。
此時他致力當一名農夫畫家,創作許多農人勞動的人物素描。
另一個新畫題是織工。

1885年冬,父親驟逝,他離開努南前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
在皇家藝術學院修習素描石膏課程,
但是學院式的課程並不符合梵谷的個性,
於是憤而退學,前往巴黎。

Loom with Weaver(1884)

5.巴黎時期 1886.2.27-1888.2
梵谷在巴黎期間與弟弟西奧同住,重新點燃繪畫的激情。
同時為他引見巴黎藝術界名流-土魯茲、羅特列克、畢沙羅、秀拉,
更與畫家高更結成莫逆之交。開始認識了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繪畫。
在巴黎梵谷密集的畫了二十餘幅自畫像,反應此時畫風的多變。
風景畫也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用色日益明亮,構圖更趨大膽。

Interior of a Restaurant (1887)

6.南法時期:阿爾與聖雷米 1888.2-1890.5
為了追求靈感及創作,他離開度過兩年的巴黎,到南方去尋找陽光。
旺盛創作力使然,在15個月內畫了約200幅油畫100幅水彩及素描。
常見的主題包括果園、田野、葡萄園及肖像畫。
梵谷邀約高更前往阿爾同住,個性相異的兩人相處了兩個月,
最後發生了割耳事件。被送往聖雷米精神病院。
後來他獲准外出,便描繪了一系列的麥田、橄欖樹和絲柏樹。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1890)

7.奧維時期 1890.5-1890.7.29
梵谷離開南法搬到巴黎西北的村莊奧維,
一方面就近探訪西奧,也認識了保羅‧嘉舍醫生。
即使病情持續發作,梵谷仍以驚人的意志力和創造力創作。
畫了超過100幅風景畫和肖像畫。
長期以來對弟弟的依賴與歉疚感,
以及對未來不安定感使梵谷絕望,7月27日在麥田舉槍自盡。
享年三十七歲,結束不順遂的一生。

Wheatfield with Crows (1890)

看著梵谷的生平,感覺有點落寞,
是天妒英才,這麼百般折磨他,
還是唯有如此,才能有這樣的梵谷呢?

我不明瞭,是否,梵谷也曾快樂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