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 - 組成成分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其中一部分水分和電解質等被大腸黏膜吸收,經過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即變成糞便排出體外.                   糞便的組成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穀類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脂肪佔10~20%,有2種,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正常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重100~200。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藥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鹼性,其鹼度高低與在結腸存留的時間長短有關,存留越長,鹼度越高。相反稀糞便存留時間短,常呈酸性,稀便呈現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疼痛。     (以上節錄自互動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