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傳
| ||||||||||
梵谷傳這部影片充滿著抑鬱的氛圍,也可以說是充滿著病態,但本片同時也是著激勵的力量,因為道格拉斯演演活了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讓世人看見這一位曠世奇才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更高的境界,永遠不滿足於他在畫作上所能捕捉到的東西,永遠在探索著完美的境界。他一生不斷地經歷失落的痛苦,包括失去一生所愛的人。失落不斷啃蝕著他的心靈,直到他舉槍自盡。梵谷不像一般藝術家,就像在本片中對他生動的描繪,他不能,也不願對完美稍加妥協,這也是他精神崩潰和早逝的原因。道格拉斯燃起了一把火,精采絕倫的演出勝過了他在其他影片裡所有的表現,留下他演藝生涯中最耀眼的作品。 道格拉斯因飾演這個角色而被提名角奧斯卡金像獎,但卻輸給了【國王與我】一片中的尤伯連納。飾演那位嚴苛、善於深思的高更的安東尼昆,因本片贏得了最佳男配角獎。 劇情簡介 本片乃寇克道格拉斯(麥克道格拉斯之父)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敘述畫家梵谷的一生。他一心想從事神職工作,卻無法如願,他奇特的思想和行逕,更無法取得人們的認同,於是他只好將滿腔的熱血寄情於畫作上,然而一生清苦的梵谷,在世時,未曾因為他的畫作而出名,他對次自己的作品是寧可送給窮苦卻真心喜歡他、對待他的人,也不肯把畫作賣出……
|
梵谷生平
· 文生‧梵谷 (1853-1890), 是繼倫勃朗 (Rembrandt, 1606-1669) 後被認為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和高更、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他們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卻反對印象派純客觀理性的畫法,提倡事物的實質和象徵意念,是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先驅。文生27歲時才開始繪畫, 係短短十年間, 繪畫了八佰多幅油畫及同等數目的素描, 卻幾乎從未能覓得買家, 只能長期依賴弟弟德奧 (Theo) 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他的印象派同道畢沙蕾所說: 『這人將來一是瘋了, 一就是成為我們當中最出色的。』(“This man will either go mad or he will outpace us all”predicated by Pissarro.)
文生‧梵谷生於荷蘭一個牧師的家庭,為家中長子。他的爺爺和姨丈都是德高望重的牧師,又有兩個經營跨國畫廊生意的叔伯,令文生自小對宗教和藝術,有特殊的興趣。 1873年, 文生在倫敦其伯父經營的畫廊中工作,並熱烈追求房東的女兒。後來, 因為失戀,文生嘗透了愛情的苦楚,他辭去畫廊的工作,心投身傳道,以安撫人類痛苦的心靈。1876年,文生在學校任義務教師,幫助低下層的小孩學習。1878年,文生到比利時Borinage礦區任傳道員的工作。礦區人民生活的困苦,大大震撼了文生;礦區的小孩八歲就要到礦洞幫手搬運, 十三歲就得挖掘煤礦, 三十歲左右就會患上肺病,一般活不過四十歲。他們辛勞了一生,也不能換取溫飽。為了和礦民打成一片,文生用煤炭塗黑自己的臉頰,在煤渣堆中撿拾煤屑,送給區內的老弱。又把自己所有的金錢、食物、衣服分派清光,也無法幫助到這麼多的貧民。他甚至為了改善礦區人民的生活,不惜親自到煤礦公司, 為工人爭取合理的工資,及較安全的工作環境,結果不但徒勞無功,且引起教會的不滿。就在這年冬天, 礦洞發生坍塌的悲劇,傷亡慘重,上帝的神跡並沒有出現,令文生對宗教開始失望。1879年,教會撤除了文生的職務。被撤職後的文生仍然留在礦區,開始對繪畫發生興趣,並認定此為其人生的意義,亦得到弟弟德奧經濟上的支持。
1881年,文生回到荷蘭鄉間,過著刻苦的生活,以農民、工人為對象,繪畫了大量素描。1885年,文生到安特惠普的表姐家中,跟隨表姐夫 Mauve 學繪畫。由於文生的固執,對繪畫知識的渴求,頗令其表姐夫煩躁,最後弄至不歡而散。1886年,文生跟隨弟弟,去到藝術之都巴黎,認識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羅特列克等同道中人,並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畫的影響,開始形成了日後強烈的個人風格。
1888年,文生受塞尚的影響,到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省,尋找創作的靈感。他在亞耳定居,並在此繪畫了二佰多幅油畫,當中卻只能買出一幅 (註:紅葡萄園) ,得到一則畫評。在貧困的生活中,赤熱的陽光下,不竭的創作令文生變得神經衰弱。為了加強自己的信念,文生喜孜孜地邀請高更到亞耳共同居住,並大肆粉飾了他的黃屋。但高更的狂妄自大,梵谷的執拗,令二人爭吵不斷。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文生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左耳(註1)。從此,他不但失去高更這個好朋友,還給所有人笑作瘋子。1889年,文生入住 St. Remy 的精神療養院。1890年5月,文生搬到 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並在短短兩個月內,繪畫了七十多幅油畫。狂熱而不可抑制的創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燒著他的內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瀕臨崩潰。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生‧梵谷在麥田中吞槍自殺,延至7月29日傷重不治,享年37歲。
梵谷不描繪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畫中的主題和目的。而這個世界給他的感覺太過強烈,他只得消失。
資料來源:http://www.geocities.com/aolwong/vincent_story.html
參考資料
1.
http://www3.vangoghmuseum.nl/vgm/index.jsp?lang=nl
梵谷博物館
2.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2%B5%E8%B0%B7&variant=zh-tw
維基百科:文生梵谷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ncent_van_Gogh
維基百科英文版介紹更詳細
4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012/van_book.asp
蔣勳的破解梵谷
5.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014/gauguin_book.asp
蔣勳的破解高更
6.
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7478
梵谷和高更的關係
梵谷與高更
曾經,高更與梵谷之間產生了最美的友誼的幻想,他們都把對方當作創作上的知己,傾吐寂寞創作中最內在的心事。
梵谷畫了一張自畫像送給高更,把自己畫成了東方僧人;高更送給梵谷的自畫像則在右下角寫著
「悲慘者」(Les Miserables)這個法文。
這兩個相似的絕望生命,似乎都只為對方燃燒熱情。為什麼他們的友誼最後又全盤幻滅?
梵谷瘋了,高更走得更遠,是什麼不可思議宿命在導眼著這一切?
http://life.fhl.net/Art/remorse1.htm
梵谷與高更:悲憫苦難—現代藝術的濫觴梵谷與高更
這是令歐洲人為之瘋狂的一個大型展覽
收集了全世界各大博物館所藏的梵谷各種版本的向日葵
梵谷和高更在法國南部的房子共處時
使用同一個模特兒
去相同的景點作畫
這次展覽將兩個人各自的創作擺在一起做風格對比
是前所未有的
見過梵谷的畫的人一定看過那幅梵谷的椅子
但不一定看過原來梵谷也畫了一幅高更的椅子
當兩幅椅子Side by side 擺在一起是令人感動的
你可以感受的到梵谷對高更的情誼
梵谷的椅子上面擺著煙斗
是黃色和藍色的對比的就有如他的向日葵一樣
高更的椅子是有把手的上面放著蠟燭台和書本
是利用紅與綠的對比,隱喻著高更的作畫風格
接著就是兩個人友誼破裂後一直到梵谷的逝世期間的作品
其中還有一幅高更急於離去梵谷時忘記帶走的一張婦人速寫圖
梵谷以這張素描為藍圖連續畫了兩幅油畫
一幅寄給了高更作為紀念
這使高更感動不已
過沒多久梵谷就去世了
擷取自http://blog.roodo.com/veecee/archives/54318.html
梵谷的向日葵
梵谷因為在巴黎很疲憊了,於是前往法國南部的阿爾,在那有閃爍的陽光,阿爾的景色使他精神很愉快,這是他一生中繪畫最華麗的時期,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黃色調子,當時他愛上了當地遍地生長的向日葵,他為了佈置黃屋而畫了許多的向日葵。右圖是高更畫的「畫向日葵的梵谷」,高更剛到阿爾時看到梵谷的向日葵,曾讚美「這才是花」。
梵谷的向日葵呈現出豐富的色調、強烈的色彩,每一張的味道都不同,以堅實有力的筆觸畫出向日葵的生命力,太陽般熱力四射的花瓣如梵谷掙扎的手,是梵谷內心深處渴望獲得熱情回握的寫照。即使當他住進精神病院,心仍惦記著要送給高更的未完成作品。
蔣勳在破解梵谷中寫道
我在倫敦國家畫廊,下午大約五點半鐘。
看畫的群眾已陸續散去,畫廊六點關門。
我穿過向外走的人潮,走上樓梯,走進十九世紀印象派的展覽室,穿過莫內,穿過雷諾瓦,穿過秀拉,一直走到梵谷的「向日葵」前面。
很熟悉的一面牆,很熟悉的一張畫,好幾次站在這裡,從年輕站到中年,感覺時間靜止在畫面上,年輕的激動熱烈,中年的平靜包容,都在畫面上。
一八八八年夏天,梵谷知道高更要來阿爾(Arles),梵谷高興極了,他盼望和高更一起住、一起畫畫、一起談論藝術,盼望了很久,終於要實現了。
梵谷買了桃木床,買了椅子,他剛到阿爾,沒有錢,曾經睡在地上,但是他覺得要好好款待高更,要準備一個美麗優雅的家給他。
梵谷摘了田野盛放的向日葵,帶回家,插在陶罐裡。好像要用明亮燦爛熱情的南方之花來歡迎朋友。
他寫信給朋友,描述他如何佈置房間,他也描述自己開始畫向日葵。
他覺得向日葵像最好的友誼,熱情、慷慨、燦爛、明亮、溫暖。
陶罐裡的向日葵帶著陽光的冶艷,帶著泥土粗獷濃烈的氣息。
梵谷覺得這些花斬斷了,離開了土地,仍然放散著陽光的燦爛和溫度。
他用明度最高的鮮黃做背景,好像整個畫面都是光,強烈的光,使人睜不開眼睛,一片泛白的光,使人目盲。
陶罐裡的花,離開泥土太久了,花瓣變乾,扭曲成更頑強的姿態,好像在對抗死亡,堅持色彩與形狀的記憶。
花瓣枯乾,更顯露出花瓣中央一粒一粒一排一排密密結構的葵花子。葵花子赭褐色,梵谷用顏料一層層堆疊,刻意用畫筆粘黏厚厚的顏料,形成凸起的顆粒,不像繪畫,更像雕塑,可以觸摸肌理質感,所有生命在死亡裡固執堅持存活的莊嚴質感。
在大片明亮黃色裡,少數醒目的是花蔕的綠,甚至用藍線條勾勒,使花蔕尖銳飛張,好像在空中要抓住什麼的充滿吶喊的手。
梵谷用這樣的畫迎接高更,他把這張畫掛在高更房間的牆上,表示最大的熱情、最大的愛。
梵谷一系列畫了十張左右的「向日葵」,畫到高更到達阿爾。
高更到阿爾是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他們相處了不到兩個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梵谷手拿剃刀跟在高更身後,高更落荒而逃,梵谷用剃刀割下自己的耳朵。
「向日葵」也許是梵谷燃燒自己的方式,徹底而純粹,他劇烈的愛的形式,生前使人懼怕,死後卻令人震動。
我們害怕這樣的愛,我們又渴望這樣的愛。梵谷的「向日葵」書寫出世人的矛盾。
資料來源: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ct012/chiang_book-2.asp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arren/3/1244217071/2005012223532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arren/3/1244218162/20050123001822/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arren/3/1244218556/20050123002838/
梵谷-〈向日葵〉的誕生與其精神境界共三篇
Vincent Don Maclean ( song from the album of "American Pie")
Starry, starry night | 繁星點點的夜裡
|
http://tw.youtube.com/watch?v=dipFMJckZOM
youtube vincent影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