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的診斷與治療新趨勢




傳統上,恐慌症、泛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常被歸為輕型精神疾患(minor
mental disorder)
,而與有現實判斷能力障礙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及雙相情感障礙症等重型精神疾患(major mental disorder)作區分。名稱上雖然叫輕型精神疾患,但並不意謂著其在診斷、治療及預後上是輕易而沒有重大影響的。實際上,所謂輕型精神疾患之預後,及其所伴隨之心理家庭與社會功能障礙並不見得輕微。




 




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輕型精神疾患中的恐慌症、泛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是可治療的精神疾患中比率最高者。根據已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在社區、基層醫療門診、精神科門診及身體疾患住院病人當中,輕型精神疾患的盛行率均多於重型精神疾患。然而,追蹤研究中發現,輕型精神疾患個案的預後並不如想像中理想。加上輕型精神疾患個案往往因得不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而接受重複的檢查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認識輕型精神疾患的診斷與治療,減少病患及家人的痛苦,進一步降低醫療成本,對整體社會均有其正面意義,亦是醫療從業人員所責無旁貸。以下僅就常見之輕型精神疾患恐慌症的診斷與治療新趨勢摘要介紹。



恐慌症又名陣發性突發焦慮。在恐慌發作時,病患在無預警情況下會忽然感到心悸、胸痛及梗塞感,這些症狀通常在十分鐘之內會變得相當嚴重,使病患產生瀕臨死亡、完全失去控制或是快要發瘋的不舒服感覺。單次的發作通常在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內會慢慢平靜,但是這種可怖的經驗,往往使病患會一直擔心另一次的發作。有時也因為發作的地點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情境下如公車上或是人群中,使病患會害怕並盡量避免類似的場合,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功能障礙。




要診斷恐慌症,必須先排除可能的身體因素。基本的理學、神經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可以先排除類似症狀的身體疾患。心臟血管疾患和一些神經學、內分泌學的疾患常會引起類似恐慌發作的症狀。某些藥物過量或是戒斷也須注意。當這些症狀排除後,才可以較準確的診斷恐慌症。




一旦診斷確立,便需要治療。目前對恐慌症的治療主要以精神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為主,而效果也最好。在精神藥物方面,除了以往慣常使用的Benzodiazepine類藥物外,近年來隨著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的發展,恐慌症的精神藥物治療有新的選擇。Benzodiazepine類藥物對恐慌發作的治療效果最快也最顯著,往往在一至二週內就能有效控制症狀。臨床實驗中,雖然各種不同Benzodiazepine類藥物的療效相差不大,實際使用仍以Alprazolam(Xanax)為多。但Benzodiazepine類藥物造成的成癮、濫用、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在臨床處理上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此就長期的治療而言,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的使用,也許是較合理的選擇。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藥物的投予,為了避免在恐慌症病患身上引起急躁、焦慮等副作用,一般建議使用較低的起始劑量或是選擇這類副作用較少的藥物Sertraline(Zoloft)Paroxetine(Seroxate)等。症狀穩定後仍須八到十二個月的維持治療以減少復發。




除了藥物治療外,認知行為治療的療效亦十分顯著。許多研究報告證實,併用精神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比單獨使用任一種治療方式都來的好。認知治療的內容主要在指出病患的錯誤認知及提供有關恐慌發作的資訊。其他包括肌肉放鬆訓練及呼吸訓練等,均對恐慌症病患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文章引用自:




http://www.healthcare.com.tw/healthcare-front/viewArticlePC.control?key=2581&c03=P01




 




恐慌症




恐慌症是指在一段特定時間內,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並且突然發生下列症狀中四項以上:(一)心跳加速或心悸;出汗;發抖或顫慄;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梗塞感,似會嗆到;(二)頭痛、不穩感、頭昏沉、或快暈倒的感覺;胸痛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反胃;(三)失去現實感、感覺事物不真實、失去自我感、感覺與自己疏離;(四)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感覺異常,麻木或刺痛的感覺;冷顫或臉潮紅。




恐慌的終身盛行率,在一般人口約為一點五%至四%,好發於二十餘歲晚期,病因則有多項說法。生理上認為可能跟家族性的遺傳有關係,恐慌發作可能是跟生理上某些生物機能失調有關,跟種族可能也有部分相關,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心理上,高壓的生活可能也較易引起恐慌發作,另一個例子是在最近失去或跟最親近的人分離。一般來講,生、心理一同影響而引發恐慌發作,是較為被接受之說法,治療方式便是從身體、心理全方面著手。




恐慌症患者常四處求醫檢查,卻屢被告知查無病症,而瀕臨崩潰邊緣,處境堪憐。患者常合併二尖瓣脫垂,此病本身無症狀,對身體影響也小,只須定期追蹤,或產生其他症狀時,再詢問醫師專業意見。




目前恐慌症的治療以結合藥物、認知及行為治療為佳,藥物在某些狀況也有些助益,治療以新一代抗憂鬱劑調節體內神經傳導物質為主;另外,會輔以抗焦慮劑,處理極度焦慮或恐慌時之不適症狀。




但重要的是要對此病建立正確的認知,大多數的患者在身體有輕微不適或部分似恐慌症狀時,總是擔心恐慌症會「大發作」使人失去控制,改變思考的方向可以幫助患者採用正面的思考模式來看待恐慌症,並了解身體症狀與焦慮情緒是有關聯,但可分開處理的。行為療法中肌肉放鬆的技巧,對於「漂移性」與「預期性」的焦慮應該有幫助,包括呼吸訓練及正面的想像等技巧,患者可詢問專科醫生或參考相關書籍。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可以克服恐慌及焦慮症發作的方法,例如當患者經驗到一些焦慮或恐慌快發作時,會有愈來愈強的預期上的焦慮,特別是連結到過去不愉快或恐怖的經驗時,身體會產生一些生理反應,像是頭痛、心悸、手心冒汗等,這時試著轉移你的思考方法,朝向較真實、合理且正向的態度,例如告訴自己這只是生理的過度反應,會過去的,不去抗拒這些反應。




當感覺恐慌上升時,稍等一下,不要馬上回到自認為安全的地方,試著體會這份起起伏伏的恐懼,想像它像波浪一樣,想像恐慌逐漸減少而消失。在平時練習往好的方向想,將注意力集中在讓自己覺得舒適的風景圖片上,或是想像置身其中的感覺,直到真的放鬆。此時可練習深呼吸或肌肉放鬆法,在肌肉放鬆訓練中,主要是在於體會緊張和放鬆後兩種不同感覺,並且去掌握要領,抓住放鬆時的內在感覺。




 




以上文章引用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NjfZymaQFQRTtho4qEiBNTKvaAU-/article?mid=5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陽光英文繪本讀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